12.27.2011

歐美澳研究:發現濕疹有關三基因

(皮作怪綜合報導)英國期刊雜誌《自然遺傳學》於十二月廿五日於網上刊登研究報告,指出發現三個與濕疹有關的基因。
  歐洲包括英國、北美、澳洲等研究員,調查約一萬名濕疹患者的基因,並與其他四萬人的基因作對比,發現三個與濕疹相關的基因。這三個與濕疹有關的基因,其中,代號為「OVOL1」和「ACTL9」的基因與皮膚自身功能有關,代號為「IL4-KIF3A」的基因與人體免疫系統功能有關。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員表示,研究表明,濕疹的病因存在於皮膚和免疫系統兩個方面,這將有助於研發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濕疹是一種會導致皮膚起紅斑甚至糜爛的常見皮膚病,多發於兒童,部分人成年也會反覆發作。它與遺傳有很大關係,據統計,如果父母一方曾患濕疹,則孩子患濕疹的比例達60%;如果父母雙方都曾患濕疹,則孩子患病比例會達80%。因此,在基因層面上進行分析對於研究這種疾病非常重要。
  研究亦發現,其中一個與濕疹有關的基因,已知與哮喘有關,反映兩種疾病關係密切。研究人員表示,這項迄今最大規模的濕疹基因調查,有助於深入研究濕疹原理和研發診療方法。雖然研究結果於現階段不足以用於設計基因測試預測患濕疹的可能性,或在短期內研發出新療法,研究結果無疑向此兩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布里斯托大學新聞稿見此
《自然遺傳學》論文網上版預覽見此

12.21.2011

轉報載:彷天然洞鹽療室 紓緩呼吸與皮膚問題

《信報》C09 健康生活 健康專題 王家瑜 2011年12月21日

  平日我們煮食時經常以鹽調味,不過鹽的作用又豈止於此?在歐洲有一種鹽療法稱為halotherapy,人們躲在由牆壁到地板也是鹽的房間接受治療,以緩和多種健康問題,包括哮喘、過敏、感冒和濕疹等, 在奧地利、波蘭、俄羅斯和和烏克蘭等地已流行經年。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有時走在銅鑼灣、旺角街頭也會覺得呼吸困難,所以不少香港人也有呼吸道問題;雖 然香港沒有鹽洞,但有模彷東歐天然鹽洞內微氣候的鹽療室,以電腦操作系統釋放蘊含天然鹽分的空氣微粒,人們可以一邊看書、玩iPad,一邊清理呼吸道和消 滅細菌,讓久經塵埃侵害的身體抖抖氣。
  鹽洞治療在香港算是新興,但其實在多個世紀前已經在西方世界流行。中世紀時期,僧侶就會把患者帶到鹽 洞接受治療;1834年,波蘭醫生Felix Boczkowski發現地下鹽礦蘊含的天然鹽分微粒,對肺部和呼吸系統疾病有療效,故此許多鄰近鹽洞的地方都成了療養勝地。不過,有些患者不良於行,未 能進入天然鹽洞和鹽礦接受治療,因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便有複製鹽洞微氣候的鹽療室出現。
  基本上,大部分六個月大或以上的兒童及成年人,除了孕婦或某些病症患者(病人接受鹽療前應先徵詢醫生意見),均可在鹽療室接受治療。當然,鹽療只能作為傳統醫療的互補治療法,需要用藥或其他治療的病人仍應該聽從醫生指示來治理身體。

有助緩解多種炎症
  據香港鹽療室inhalo負責人Caroline Goldsmith-Shamir 表示,鹽療是全天然、溫和且不含藥性的療法,由於鹽是天然的抗組織胺物質,並可抗菌和抗病毒,因此鹽微粒有助緩解炎症、清理呼吸道和呼吸道阻塞問題如暗瘡、皮膚過敏、皮膚炎、耳部感染、濕疹哮喘、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感冒、流感和呼吸道阻塞、囊腫性纖維化、肺氣腫、花粉症和鼻炎、牛皮癬、鼻竇炎以及打鼾等。
  Caroline 指出,理想的療程次數為八星期內接受十五次療程,約每星期一至兩次。不管是飽肚還是空腹、上班前或是下班後,任何狀態之下也可接受療程。每次療程需時五十 分鐘,小童則為三十分鐘,其間客人可安靜地躺在椅上休息,放鬆身心享受呼吸的過程。客人可看書、看雜誌及使用手機或手提電腦上網,不必額外做些什麼來迎合 治療。

鼻端嗅到少許鹹味
  記者親身在鹽療室體驗,在房內大力呼吸一下,就會感覺到鼻端嗅到陣陣鹹味,卻沒有海邊 特有的濕鹹感覺,即使離開房間後仍能保持衣衫乾爽。Caroline表示大部分顧客均表示在房間內感到十分放鬆,有人會感到嘴唇有少許鹹味,亦有客人反映 感到喉嚨稍微痕癢,一般而言只要漱口即可緩解。而分泌物過多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感到咳嗽增多,亦屬於正常情況,因為他們體內正在排除一直積聚的分泌物。鹽 療室採用乾燥生理鹽水產生技術(halogenerator),把天然鹽分擊碎成為鹽微粒,並混入空氣粒子之中再泵入房間,營造出乾燥及充滿鹽分的微氣 候。鹽療室釋放出優質的鹽微粒,而空氣中則會產生負離子;人體吸入鹽微粒後會到達肺部並吸收水分和細菌,可藉此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減輕呼吸道問題。另外, 在鹽療室中,亦可讓皮膚吸收空氣中的鹽分,藉以改善皮膚質素。

減壓兼提升免疫力
  詳細來說,是鹽本身擁有抗菌和 抗發炎的特性,氯化鈉則能夠吸收水分,有清洗和消毒的效用。在療程內,天然鹽分可以透過吸收水分和細菌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減輕呼吸道問題,同時殺滅引起 感染的微生物,並可紓緩呼吸道系統。而鹽療法也可消滅皮膚表面的細菌,從而紓緩多種皮膚症病,包括難搞的濕疹。在充滿鹽微粒的空氣內,負離子亦會飽和,因此有益於神經系統,能夠減輕壓力及提升免疫力。
  鹽是稀疏平常之物,跑到海邊更充滿鹹鹹的海風,為何在海邊流連不能達至治療效果?Caroline解釋,療程採用的是純淨醫療鹽,沒有任何添加劑或灰塵,成分包括98%氯化鈉。比較之下,來自死海的鹽通常只含有15%氯化鈉,功效不能夠與鹽療室相比。

撰文:王家瑜sukiwong@hkej.com

11.12.2011

終極秘方:自己都唔知條方係咩

轉載雅虎新聞網 2011年11月12日 原文見此

名中醫濕疹膏含類固醇 冼麗生涉違法被捕 辯稱祖傳秘方

【明報專訊】市民黃太透過親子網頁,得知著名中醫冼麗生處方的濕疹藥膏極為有效,很受家長歡迎,慕名帶患濕疹的3歲女兒求醫,女兒用過他處方的濕疹 膏後病情大有改善,但很快又復發,變成「唔搽唔得」,黃太擔心藥膏含有類固醇,令她本已接受西醫以類固醇治療的女兒會用藥超標,遂向衛生署投訴,衛生署證實藥膏內真的含有類固醇,並將個案轉介警方跟進。警方懷疑有人無牌處方西藥及管有第一部毒藥,月前拘捕冼麗生,他暫准保釋,下周要返回中區警署報到。

本報記者昨傍晚到冼麗生位於上環的中醫診所向他查詢此事,他承認處方的藥膏被發現含類固醇,但堅稱藥膏是「祖傳秘方,自己『溝』了很多年,一直不知道(含類固醇)」,事後已停用該藥膏。他承認曾有執法部門調查,但對於會否被控無牌使用西藥,就不作回應。

警方發言人證實,8月2日拘捕一名63歲男子,對方涉嫌無牌處方西藥及管有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一部毒藥。

投訴人黃太的女兒患有嚴重濕疹,曾向多名西醫求診也無法根治,病情發作痕癢時可抓出幾道血痕,返幼稚園上學時也覺得尷尬。黃太透過親子網站與其他同病相憐的媽媽交換情報,得知冼麗生醫濕疹成效很好,便慕名帶女兒求診。

「好得快 復發亦快」

她 說每次藥費收300至800元不等,視乎取用多少日藥。冼會處方濕疹膏給女兒,藥膏用白膠盒盛載,盒上沒有說明成分。「囡囡搽完藥膏後幾小時便見效,好得 很快,但很快又復發,又要再塗藥膏,結果變成唔搽唔得。」她說,女兒塗過藥膏的位置,像白蝕似的白了一塊,且長出毛髮。

黃太說,由於擔心藥 膏有類固醇,覆診時直接問過冼那些藥膏是否含類固醇,他回答沒有。而其他家長亦開始在網上七嘴八舌討論,懷疑藥膏太神奇。黃太於是向衛生署查詢,署方表示 亦曾收到有人投訴,並說初步化驗顯示藥膏含有類固醇。她追問署方為何不公布該中醫違法使用類固醇,署方表示藥劑部正跟進此事。

中西藥合用 擔心超標

一 向有帶女兒向西醫求診的黃太,其實一直有為女兒塗含類固醇的藥膏,但由於連續使用類固醇藥膏會有副作用,如皮膚變薄、影響生長高度、會長毛和變肥等,故每 用10日便要停用,而停用西醫處方的藥膏時,她便將冼聲稱沒有類固醇的藥膏給女兒使用,故她很擔心女兒使用類固醇的分量已超標。

未列成分 診所已停用

本 報記者早前到過冼的診所,佯裝為患濕疹的姨甥問症,冼稱要先看過病人病情才決定治療方法。記者問是否有一種很有效的濕疹膏可治療,冼稱因原材料缺貨,暫時 不能提供。記者後來在診所聽到病人閒聊,得知冼超過一個月沒有處方濕疹藥膏給病人,病人對此亦奇怪。據病人描述,冼的濕疹藥膏感覺「好薄荷」,治濕疹有即 時效果,但成分不詳。

屬受管制藥物 衛署接投訴

衛生署表示,已轉介有關投訴給警方調查,不方便透露投訴內容。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已知悉警方調查此事。醫院藥劑師學會發言人表示,類固醇屬於《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一部》屬受管制藥物,需要西醫處方及藥劑師監售,其他人管有類固醇藥物便屬違法。

明報記者 談誦言 吳光熙

---

同場加映:中醫類固醇害人 苦主鬧爆衞生署 原文見此

9.24.2011

順勢療法

就濕疹問題,看過無數個中西醫,都不要領。到最後,就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甚麼都去試。試了「順勢療法」(homeopathy),覺得對濕療是管用的。

此療法屬自然療法的一種,是在18世紀由醫生Samuel Hahnemann所創。詳情在這網頁都有頗詳盡解說:http://www.vitaadd.com/library/library_more.asp?id=76&qa_id=454

在紐西蘭,這甚至是一種「國粹」:
http://www.homeopathy.co.nz/default.asp.17.html

作為一個患了約9年的濕療病患者,對我而言,這療法管用,現已好了97%。雖然偶然轉天氣或偷食「毒物」時會重現,但亦只是有限度出現。有濕疹朋友亦在看這療法的醫師。如已試過很多中西醫,不妨一試。在香港也會找到提供這療法,持紐西蘭牌照的順勢療法醫師。

病人心態

病對人的打擊,不單在身體之上。每要求醫,人的身體疲憊,心靈倍感脆弱。這並非理性所能解釋。病至某程度,而要求醫,既是自感無助,亦是對醫者的信任。

曾看過的中西醫,順勢療法(homeopathy)等醫者,覺得病人與醫者的關係其實很複雜:不論中西醫,病人每次看一個新的醫生,都有一段「試驗」的時期,把自己交予醫者,試試此君的治療方法是否在自己身上管用,這時是帶著「謙卑」的心態去做。尤其當遇上如濕疹般的「頑疾」時,病人到底應有多長的耐性去「試驗」這個醫生?其實醫者與病人都在試。成效很難預知,要試多久亦很難說得上。然而,每個病人看似可「有權」在任何時候終止治療,再另選擇醫者。這時候,病人則由初期的「謙卑」而變得「自信」,實在矛盾。至於醫者,不論說甚麼,因為有「利益衝突」都似乎有理說不清,病人的「突然自信」,令自己再陷入試新醫者的循環,未看到能試出成效之時,就已又轉。

事實上,醫者令病人感覺信任,比他是否能夠在一時三刻解決病人的疾病來得重要。很多時,醫者醫得久了,覺得毋須向病人解釋太多(因為相似的對白,他已說了上數十萬篇),因為自己都悶透了,但對病人來說,解釋病性或醫理根本就是建立病人對醫者信任的關鍵。

正如在開首所說,對於身患的頑疾,病人已感無助與脆弱,能再把同一故事向醫者覆述一篇,其實也是抱著戰戰競競、誠惶誠恐的嘗試心態,希望醫者能夠多給耐性與體諒。病人縱有時是「突然自信」,或有不是之處,醫者亦應多多包涵,畢竟病人病得久了,特別脆弱,情緒也不會見得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