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作怪綜合報導〕因蟲咬或接觸敏感引致的痕癢,一般只需搔撓或服用抗組胺即可消除。而搔癢卻不會紓緩由某些癌症、慢性腎衰竭、濕疹等疾病導致的劇烈而持續的痕癢,即使用上有麻醉作用的緩痛劑也解決不了。
醫學界一直以為痕癢屬於輕微疼痛,由身體的疼痛細胞操控,又質疑身體是否有負責痕癢的細胞(我很早就知道,癢覺和痛覺走的神經路線不同,因為我試過企圖食止痛藥希望止痕,不過沒有用。 叻過科學家,yeah。)。今次實驗則證實癢覺和痛覺是由不同的細胞操控,有助日後研究痕癢的行為,與開發更有效的止癢藥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疼痛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首次把老鼠脊椎神經中的「癢覺細胞」分辨出來。這種癢覺神經細胞負責向大腦傳遞痕癢訊息和接收搔癢的指令。
負責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麻醉學副教授陳宙峰,於二零零七年發現了第一種和痕癢有關的基因「腸素釋放多肽受體」(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當時研究員發現,老鼠接觸到致癢物質時,體內這種基因不活躍的老鼠的搔癢次數,比體內這種基因活躍的老鼠少。
今次研究組把神經毒素注入老鼠的脊柱神經內,用兩周時間殺死八成含與痕癢有關的基因的細胞。研究員之後引入六款致人癢的物質,牠們搔癢的次數已大為減少,有些情況更是沒有搔癢。科學家指牠們決非失去了感覺:牠們的運動神經功能,還有在實驗中對因熱力及壓力而感覺疼痛的反應,都維持正常。
然而有並無參與新研究的教授強調,這種基因並非向腦部傳送痕癢訊息的唯一路徑。而且迄今也尚未有人知道,這種基因在老鼠體內的表現是否和在人類體內的一樣。但研究員一直在尋找癢受體,希望最終得知。 研究報告已於八月《科學》雜誌發表。
延伸閱讀:
.「癢覺細胞」被殺死的老鼠,與對照老鼠面對致癢物質的反應分別:睇片 (LiveScience;Science/AAAS,5 August 2009)
.ScienceNOW Daily News: Scientists Find "Itch Circuit" in Mice (6 August 2009)
.BBC Health: How scratching can stop an itch (6 April 2009)
.Scientific American: Scratch That Theory: Itchiness and Pain May Not Share the Same Sensory Pathway (7 August 2 009)
.ScienceDaily: Gene For Itch Sensation Discovered(25 July 2007)這個關於GRPR的研究報告,刊於二零零七年七月《自然》學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