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之次前用蚊叮的比喻來介紹濕疹的痕癢程度,至於我,就痕到要看書學習怎樣可以不抓。
像個小孩子是不是?連抓也不能用意志來制止。是的,這就是我的痕癢程度。然而很多時候,我一邊抓,會一邊問向他人說明痕癢程度的需要。沒有這個問題的人自不會明白,亦不需要明白;至於一眾身痕友,又怎會不知道?不過我還是想知道大家是怎樣抓癢的……與此同時,讓我說說正學習的控制抓癢方法。
記得年前聽皮膚科醫生說過:「只要不抓,就不會有慢性濕疹」(說的是我的異位性濕疹)後,在google輸入eczema scratching stop三個關鍵詞。
(現在想來,真像句對小狗的指令,而一個stop字也說明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嫌鄙;心痛的西施,有東施來效顰,而在《整蠱專家》中經常抓癢的吳孟達,本身已是笑料……)
亂扯得太遠了,說回學習控制抓癢。不知多少頁搜尋結果後,看到一本書的介紹:《the eczema solution》。內容是一個透過習慣逆轉(habit reversal)行為療法,逐步擺脫(get rid)慢性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的計劃,針對患者不自覺間養成的抓癢習慣,讓之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要記住的是,這不是消除異位性體質(atopy)的方法。擺脫異位性體質,要死才行。
計劃起源
由瑞典皮膚科醫生Peter Noren、英國皮膚科醫生Richard Staughton和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於八十年代開發,為英國國民保健服務架構內的住院濕疹病人而設的治療計劃。
作者
Sue Armstrong-Brown是英國環境科學家,六個月大開始患異位性濕疹,她說自己抓癢可以抓到手指甲開叉。她三十多歲時因異位性濕疹留醫倫敦的Chea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接受治療計劃後四個月,「皮膚十年來沒這樣好過」。到出書時也沒有復發。她得到醫院作為顧問,於二零零二年寫成此書。
(我沒有看過她的治療前後的樣子,但二零零九年的她,皮光肉滑。)
計劃原理
簡單而言就是「不抓癢說沒有慢性濕疹」
濕疹有三個層次的問題:一、乾燥皮膚 二、急發濕疹和痕癢 三、抓癢;這三個問題形成所謂「惡性循環」,之前提過紅腫痕的原理,發炎讓乾皮膚燥痕癢,抓破的皮膚讓發炎更嚴重,皮膚因而更乾燥痕癢,抓癢因而變成習慣。
抓癢變成習慣,需經過數個階段:「抓」作為對痕癢的正常的反應,會因為皮膚經常發痕而成為一個習慣,而且更會成為不自覺的動作,對這個行為的察覺就會減少。與此同時(心理學內容來了),抓癢會與原來的刺激(即痕癢)無關的環境、場合和活動扯上關聯,這就是「類化」(generalization)。此後抓癢行為就會因為許多不同的原因觸發(當然還有痕癢),令患者自動波不停地抓。
計劃主張以對應方法處理這三個層次的問題,乾燥就潤膚,急發就用類回醇。可是慢性濕疹呢,就因為抓癢習慣已的確立,皮膚難以完全康復。到了這個地步,抓癢再也不能像停止嗜吃朱古力,或想念一個人般,說停就可以停,因此患者要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
一、先了解自己何時和為何抓癢
二、再度掌控抓癢反應
三、以全新而安全(不會破壞皮膚)的反應,來應付痕癢
以上過程,就是習慣逆轉。
(上述是從書本的理解,我是沒有心理學底子的)
計劃內容
這書有九章,作者在頭兩章簡介個人病歷,與濕疹的原理;第三至八章,每章像一次與醫生的約定,所以每次只可讀一章,完成該章的指示後再讀下一章。例如,我決定開始計劃,第三章要我準備一個計數器(可以是編毛衣的數針器、在商場大叔數人流的計數器,甚至紙筆)在未來七天記下我一天抓了多少次(不是手指來回一次,那是「一下」),時間自定,每天定時開始就行,如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期間不要避免抓癢。「抓」就不止是計用手指,捽、摸、用突出的牆邊抓背、用手拍面、搣死皮,或那些你對人說「看,我不是在抓啊」卻很爽的獨門解癢方法,只要會對皮膚造成破壞,也要計算在內,抓完了就馬上用計數器記下,目的是要讓自己知道自己正在抓癢,從而讓抓癢在不自覺的習慣中扯回來。這七天的工作完成後,再讀下一章。
聽起來真像洗腦。而且簡單直接得可疑。可是有甚麼不治之症的療方,不是too good to be true的呢?
這個方法不用服藥,花費極低,我看要的是自律和堅持。況且還可以想抓就抓,真是太爽,這是給常常遇到「好心你唔好抓啦」,和被人一手拍在抓癢的手上的我,一個無限溫馨的提示。
五月七日,我開始了。計劃第一周,另文再談。
延伸閱讀
.作者於英國獨立報撰文《How I saved my skin》(2002年)
.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4年)
.另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8年)
.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撰文(2001年)
.計劃研究論文摘要(2000年)
(寫此文用了三時一刻,我共抓了四十三次)
像個小孩子是不是?連抓也不能用意志來制止。是的,這就是我的痕癢程度。然而很多時候,我一邊抓,會一邊問向他人說明痕癢程度的需要。沒有這個問題的人自不會明白,亦不需要明白;至於一眾身痕友,又怎會不知道?不過我還是想知道大家是怎樣抓癢的……與此同時,讓我說說正學習的控制抓癢方法。
記得年前聽皮膚科醫生說過:「只要不抓,就不會有慢性濕疹」(說的是我的異位性濕疹)後,在google輸入eczema scratching stop三個關鍵詞。
(現在想來,真像句對小狗的指令,而一個stop字也說明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嫌鄙;心痛的西施,有東施來效顰,而在《整蠱專家》中經常抓癢的吳孟達,本身已是笑料……)
亂扯得太遠了,說回學習控制抓癢。不知多少頁搜尋結果後,看到一本書的介紹:《the eczema solution》。內容是一個透過習慣逆轉(habit reversal)行為療法,逐步擺脫(get rid)慢性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的計劃,針對患者不自覺間養成的抓癢習慣,讓之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要記住的是,這不是消除異位性體質(atopy)的方法。擺脫異位性體質,要死才行。
計劃起源
由瑞典皮膚科醫生Peter Noren、英國皮膚科醫生Richard Staughton和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於八十年代開發,為英國國民保健服務架構內的住院濕疹病人而設的治療計劃。
作者
Sue Armstrong-Brown是英國環境科學家,六個月大開始患異位性濕疹,她說自己抓癢可以抓到手指甲開叉。她三十多歲時因異位性濕疹留醫倫敦的Chea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接受治療計劃後四個月,「皮膚十年來沒這樣好過」。到出書時也沒有復發。她得到醫院作為顧問,於二零零二年寫成此書。
(我沒有看過她的治療前後的樣子,但二零零九年的她,皮光肉滑。)
計劃原理
簡單而言就是「不抓癢說沒有慢性濕疹」
濕疹有三個層次的問題:一、乾燥皮膚 二、急發濕疹和痕癢 三、抓癢;這三個問題形成所謂「惡性循環」,之前提過紅腫痕的原理,發炎讓乾皮膚燥痕癢,抓破的皮膚讓發炎更嚴重,皮膚因而更乾燥痕癢,抓癢因而變成習慣。
抓癢變成習慣,需經過數個階段:「抓」作為對痕癢的正常的反應,會因為皮膚經常發痕而成為一個習慣,而且更會成為不自覺的動作,對這個行為的察覺就會減少。與此同時(心理學內容來了),抓癢會與原來的刺激(即痕癢)無關的環境、場合和活動扯上關聯,這就是「類化」(generalization)。此後抓癢行為就會因為許多不同的原因觸發(當然還有痕癢),令患者自動波不停地抓。
計劃主張以對應方法處理這三個層次的問題,乾燥就潤膚,急發就用類回醇。可是慢性濕疹呢,就因為抓癢習慣已的確立,皮膚難以完全康復。到了這個地步,抓癢再也不能像停止嗜吃朱古力,或想念一個人般,說停就可以停,因此患者要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
一、先了解自己何時和為何抓癢
二、再度掌控抓癢反應
三、以全新而安全(不會破壞皮膚)的反應,來應付痕癢
以上過程,就是習慣逆轉。
(上述是從書本的理解,我是沒有心理學底子的)
計劃內容
這書有九章,作者在頭兩章簡介個人病歷,與濕疹的原理;第三至八章,每章像一次與醫生的約定,所以每次只可讀一章,完成該章的指示後再讀下一章。例如,我決定開始計劃,第三章要我準備一個計數器(可以是編毛衣的數針器、在商場大叔數人流的計數器,甚至紙筆)在未來七天記下我一天抓了多少次(不是手指來回一次,那是「一下」),時間自定,每天定時開始就行,如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期間不要避免抓癢。「抓」就不止是計用手指,捽、摸、用突出的牆邊抓背、用手拍面、搣死皮,或那些你對人說「看,我不是在抓啊」卻很爽的獨門解癢方法,只要會對皮膚造成破壞,也要計算在內,抓完了就馬上用計數器記下,目的是要讓自己知道自己正在抓癢,從而讓抓癢在不自覺的習慣中扯回來。這七天的工作完成後,再讀下一章。
聽起來真像洗腦。而且簡單直接得可疑。可是有甚麼不治之症的療方,不是too good to be true的呢?
這個方法不用服藥,花費極低,我看要的是自律和堅持。況且還可以想抓就抓,真是太爽,這是給常常遇到「好心你唔好抓啦」,和被人一手拍在抓癢的手上的我,一個無限溫馨的提示。
五月七日,我開始了。計劃第一周,另文再談。
延伸閱讀
.作者於英國獨立報撰文《How I saved my skin》(2002年)
.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4年)
.另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8年)
.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撰文(2001年)
.計劃研究論文摘要(2000年)
(寫此文用了三時一刻,我共抓了四十三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