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9

我真的很喜歡蒙田呢

“Scratching is one of the sweetest gratifications of nature, and as ready at hand as any,” Montaigne wrote. “But repentance follows too annoyingly close at its heels.”

7.30.2009

轉載:例行公事(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9-08-24

  人體中有不少反應動作,都屬例行公事,處事者往往亦能盡忠職守,在一 般情況下,我們大可放心。例子之一是「發炎」 (Inflammation) 。「發炎」是什麼?是身體的一種自然反應,以對付一些外來的侵擾,例如傷口感染。這個自然反應與血管息息相關:血管去不到的地方,縱是受傷了,卻不會發炎,例如剪指甲。皮膚若是受了傷,例如刀傷、火傷,傷處的細胞和血管馬上會有反 應,驚動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會分泌前列腺素E。這東西能大大舒張血管,令患處腫起一大片,又會令周邊神經十分敏感,觸動時產生「痛」的感覺。總 的來說,一般發炎會有五個徵狀:第一,血管舒張令患處發紅;第二,摸上去可以感到局部發熱;第三,血管中的血漿連同一些蛋白質漏出去到患處,令其發腫;第 四個是痛感,因為有一些分泌物藉神經傳導通知大腦;此外,很多時受傷的器官或組織會失去正常操作的功能。

   「發炎反應」中的主導角色是免疫系統,因為過程中,是免疫系統被啟動了而與外物糾纏;所謂「外物」,不一定是指處於皮膚以外之物,而是「不屬自身原有」(「非我」)的東西,因此體內也可以有發炎的現象,而且往往更凶險。發炎反應有兩大類,包括免疫的第一型反應(又叫細胞性〔Cell Mediated〕反應)以及免疫的第二型反應(又叫體液性〔Humoral〕反應)。前者指淋巴細胞與「非我」的東西「貼身肉搏」;後者則是淋巴細胞在 遠距離針對敵人(「抗原」)而特別製造出「抗體」,用類似發暗器的手法向其攻擊。屬皮外傷的發炎一般是第一型,在「肉搏戰」之後,細菌死傷枕藉,成為膿。 至於在體內形成的發炎,第一型免疫反應的例子是關節炎,濕疹則屬第二型免疫反應。

轉載:防微杜漸(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3-03-23

   有一個叫「衞生假設」(Hygiene Hypothesis)的學說。1989年,倫大醫學院教授Strachan在《英國醫學學報》上發表說,在大(孩子多)家庭成長的小孩抵抗力比較強,因 為大人不會專一地呵護,生活環境隨便,接觸傳染物多了,也練就應付的本領。換言之小孩子需「時不時」接觸細菌,甚至寄生蟲。這樣可以避免一些身體自發性的 毛病,例如濕疹、哮喘(BMJ Vol.299, pp.1259-1260)。

   免疫系統處理入侵身體的「非我」物體時,會採取兩種態度。第一是叫免疫忍受(Immune Tolerance),化敵為友,之後永遠相安無事,例如嬰兒腸腔的免疫細胞,一經接納(外來的)母乳,之後再不會抗拒。第二是「打之哉」。怎樣去打?要 麼明刀明槍、埋身肉搏,這所謂「隻揪」的免疫反應,叫細胞反應(Cell-Mediated Response),又叫第一型反應;不然的話,可以用隔空放暗器的免疫反應,這叫體液反應(Humoral Response),又叫第二型反應。兩種反應之間如何取捨?舉例說明,對於寄生蟲,免疫系統選擇第一型反應;至於化學物品,例如蚊蟲口水內的蛋白質,則 會以「第二型」反應還手。免疫系統上述這些對策,無可厚非,只要其中各成員正正當當地「做嘢」,自能發揮所長。但倘若免疫系統擺了烏龍,第一型反應有可能 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第二型反應則有可能會替身體帶來濕疹。去年12月,兩位浙江大學醫學院呼吸病學的教授在《中國藥理學報》中報道說,發現在嬰兒期接受卡介苗(Calmette-Guerin,預防肺癆的疫苗)的孩子,較少有濕疹或哮喘,因為卡介苗內的細菌,把嬰兒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習慣,轉為第一型習慣(前者容易導致濕疹或哮喘),因此減低身體敏感反應(ACTA Pharmacol. Sin. 2008年12月8日電子優先版)。

  根據這道理,濕疹應有「斷尾」的方法。方法是利用來自螺旋藻的聚糖,藉抑制白介素四(IL-4),令(引致濕疹的)第二型免疫反應不再起動;同時間,用另一種取自冬菇的聚糖,重新「教育」免疫系統:以後須改用第一型反應。

轉載:刮痧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9-03-20

  無綫電視《星期日檔案》節目中,曾報道有一家的三位小孩子,吃了我推薦的綠茶素及洋葱素後濕疹情況大有起色,之後,我有機會與很多有此煩惱者結緣。他們的年紀,真的是由一歲到八十歲;所患濕疹的程度,由輕微的幾點,以至全身密密麻麻都有;平均患了濕疹八年。這種不適帶來的痛苦,好比是一個漫長的酷刑,每天身心都受到無可言喻的折磨。我能在補健食品方面,替他們向全世界的科學家請教,再憑科學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帶給他們紓緩的方法,是我最感欣慰的。從這裏也可以見到世事的無奈之處。一般皮膚科醫生告訴病人濕疹「冇得醫」,原因只是在於藥廠沒有造出對付濕疹的 藥,但其實已有很多科學家,做過不少實驗,也有詳盡的論文,發表在具權威的學報中,指出不少天然食物成分,能克服身體中各式各樣的不適。但藥廠卻不能着眼 於天然成分製藥,主要是因為天然成分不能專利化;藥廠既然不能獨霸市場,也就不會花上平均一億美元做一個新藥的研發。於是雖然科學家在一廂埋頭苦幹,將世 間天然好東西一一發掘出來,但在另一廂,藥廠只取其中可以成為「生意經」者,比例上不到百分之一;於是科學家徒勞無功,病人有現成的救兵卻不知道。

  濕疹除 了令皮膚紅、腫之外,更因水分從舒張的微絲血管滲出,壓在皮膚神經的末梢,從而產生痕癢感覺,每每令患者不得不狠狠地搔,非皮破血流不肯停手。為什麼 「搔」能止癢?答案在於一個PGD2,全名是前列腺素D2(Prostagladin D2)。原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先是肥大細胞(Mast Cell)分泌組織胺(Histamine),令皮膚中多了水分而痕癢;一「搔」之下,肥大細胞分泌PGD2,抑制前者的分泌,也就「止癢」了。

   中國人的「刮痧」,也會刺激皮膚中的肥大細胞分泌PGD2;這原來竟尚有防癌之功。先稍稍解釋癌的求生方法。癌細胞需要大量的營養,才能不斷增生。為 此,癌細胞分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引導附近的小血管長出微絲血管;營養的供應,源源不斷地從血液而來。那些微絲血管的血管壁往往有縫隙,血液因此會在隙縫中滲出,從而「灌溉」到 附近一大片的癌細胞。在一般的情況中,身體若受傷了,在傷口復原之時,也有VEGF引發血管增生,但這些增生的血卻不會產生灌溉之情,因為傷口附近的肥大 細胞會分泌PGD2,令新的血管壁鞏固。曾有三組分別來自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學者在專業學報中報道,說發現肥大細胞分泌的PGD2,可以大大 減低癌的存活,理由是PGD2能藉着鞏固新微絲血管的血管壁,干擾灌溉現象(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5, pp.20009-20014)。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的原理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1-26

  老天爺對女孩子頗為偏心。發育中女孩的雌激素,會輕輕觸動皮下的肥大 細胞(Mast Cell),令其分泌小量的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本是肥大細胞用來召集白血球的生物訊息,但它會舒張皮下微絲血管,從而令少量的紅血球和 水滲出了微絲血管,皮膚便紅(來自紅血球)和潤(來自水)了。不過,發育期過後,再沒有紅血球和水不斷地滲出微絲血管,柔嫩情況慢慢消失,皮膚逐漸失去昔 日光澤,雖不致又黃又乾,但每況愈下,足以令女士大破慳囊,購買各種化妝品以圖補救。及後去到更年期,卵巢停止製造雌激素,肥大細胞不再分泌組織胺,皮膚 出現雞皮的現象。

  肥大細胞的主要功能,卻並非 在於令皮膚紅潤。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肥大細胞是一類哨兵,駐守在皮膚和黏膜中,一旦有「非我」物質闖進皮膚,例如被蚊子叮了一口,有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質 走了進來,肥大細胞會盡快召喚淋巴細胞到來迎「敵」。淋巴細胞怎樣從血管去到皮膚?正是靠肥大細胞用組織胺去舒張微絲血管。不過,當舒張的程度令胖嘟嘟的 淋巴細胞可以離開微絲血管之時,體積比它小的紅血球也會尾隨進入皮膚,於是令有關部分紅了;同一時間,亦有大量的水滲入。由於皮膚是一個密不透水的屏障, 水困於其中,會令皮膚腫起來。再者,這些水壓在皮膚中觸覺神經的末梢,造成痕癢的感覺。整體而言,皮膚內的紅血球和水,引出紅腫和痕癢;這便是皮膚敏感和濕疹的病因和病徵。

  回到免疫學原理,組織胺乃是濕疹病 理機制的關鍵,因此,若能制止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便不會有紅血球和水進入皮膚了。問題是如何能抑制。有兩個方法:一是釜底抽薪,根本不讓組織胺造出來。 循這方向思考,組織胺來自一個很平常的胺基酸,叫組胺酸(Histidine),這是細胞用來合成蛋白質的,是由人體中一些脫羧酶 (Decarboxylase)的酵素造出來。理論上,若能將那些酵素廢掉,便沒有任何組織胺可供肥大細胞用以分泌了。第二種方法,是直接阻止肥大細胞分 泌組織胺。具體而言,肥大細胞之所以會分泌組織胺,是受到一種所謂E型抗體的刺激。理論上,若能減低肥大細胞表面的「E型抗體」接受體,不讓它「接受」E 型抗體,也就不會有濕疹了。有沒有藥能抑制上述酵素的功能,或阻止E型抗體的作用?對不 起,沒有。不過,有兩種補健食物有此能耐,一是洋葱素(五羥黃酮Quercetin),它能干擾組織胺之製作(Clin. Exp. Med., Vol.6, pp.150-156);另一是綠茶素(EGCG),能減少E型抗體接受體。雙管齊下,能大大減少皮膚內的組織胺,不但防止濕疹,更可令已滲出皮膚的血和水慢慢被回收進血管。水分一去,便不癢了。再者,紅血球被回收後,皮膚也就不紅了。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綠茶素的好處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8

   中國最後一次的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舉行的,此後八股文作為法 定考試文體的地位,也就廢除了,學子再不須在這格式上面下工夫。寫文章如果有體裁上的限制,不免會因為形式而犧牲內容;在這方面考慮,八股文自是不可取。 若單單只看其中「表達」的安排,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例如文章一開始,先有「破題」,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也就是告訴看文章的人「我這篇文章的主題內容是什 麼」,這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人家看了老半天,不知作者想說什麼,更無法領略其論點。論述性質的文章與消閒小說不一樣,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愈早知道文章內容 扼要,愈能明白作者要說的話。因此有人提倡,在看一本書之前先看一遍目錄,來一個「鳥瞰」,正如剛進入迪士尼樂園尚未開始遊覽,不妨先研究樂園的平面圖, 知道每一部分的設施,如何分布,然後才開步走,逐一作更深入的探討。

   昨天談綠茶素(Epi-Gallo-Catechin-Gallate, EGCG),其中有發掘不完的優點。今天做一個鳥瞰,看看綠茶素的多種好處,這像看一本書的目錄,若要得到進一步的詳情,可根據每一條註腳再深入了解。 EGCG可以殺死多樣性骨髓癌的癌細胞,對正常的細胞則沒有影響(Blood Vol.108, pp.2804-2810),它對其他血癌也有殺傷力,包括急性白血球血癌(Life Sci., Vol.60, pp.135-142)、急性骨髓血癌(Haematologica, Vol.90, pp.317-325)。在其他身體器官而言,EGCG能促使多種癌細胞自滅,例如乳癌(Cancer Biol. Ther., Vol.6, pp.1938-1943);胰臟癌(Front. Biosci., Vol.12, pp. 5039-5051);肝癌(J. Hepatol., Vol.44, pp.1074-1082);大腸癌(Cancer Lett., Vol.247, pp.115-121);肺癌(Biochem.Biophys.Res.Commun.,Vol.360,pp.233-237);腎癌 (Biofactors, Vol.20, pp.235-249);頭頸癌(Anticancer Res., Vol.25, pp.63-67);黑色素癌(Int. J. Cancer, Vol.114, pp.513-521)及腦癌(Brain Res., Vol.1071, pp.1-9)。對於消化系統,EGCG能殺死寄居在胃的幽門螺旋菌(Curr. Microbiol., Vol.47, pp244-249)、防止肝硬化(Lab. Invest., Vol.86, pp.697-709)、抑制腸瘜肉(Mutat. Res., Vol.506, pp.121-127)。在心血管系統方面,它能防止高血壓及心臟肥大(J. Cardiovasc. Pharmacol., Vol.43, pp.200-208)。EGCG能減低IgE引起的敏感反應,包括鼻敏感、哮喘和濕疹(J. Agric. Food Chem., Vol. 50, pp.5729-5734)。在骨骼的層面,它可以減少破骨細胞(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 292, pp.94-101)。還有,它能紓緩類風濕關節炎(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5, pp.14692),又能減低乙型澱粉樣蛋白引起的老人癡呆徵狀(Brain Res., Vol.1214, pp.177-187)。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的玄虛(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3

  在這個月剛出版的《臨床研究學報》中,有科研學者撰文報道,說母親在懷孕時的飲食,往往會影響到胎兒將來的「免疫反應」模式。這種影響原來不是透過細胞遺傳(Genetic)的機制,而是用上了所謂非細胞遺傳(Epigenetic)的方法。

   兩者有什麼分別?可以用工廠生產做例子說明。細胞遺傳的機制,令產品本身有品質上的因循,好比一間製造餅乾的工廠,用了含三聚氰胺的奶品做原料,產品無 可避免地有這不良雜質,造出的餅乾有缺陷,不能吃。話可得說回來,這不一定是壞事。假如有關的是癌細胞,不良的雜質(例如化療藥),能令正在增生的(癌) 細胞造出有問題的DNA,因而死亡。非細胞遺傳則是環境方面的運作。再以上述餅乾廠為例,非細胞遺傳的干擾,好比是發生工潮,罷工的工人在廠房門外阻止工 人和原料進入廠房。在細胞的層面,這一種間接的干擾叫DNA甲基法(DNA Methylation),造成的後果,是大量的甲基堆積在遺傳基因起點,干擾細胞複製(轉錄)基因,阻止細胞製造有需要的蛋白質。

   一組在美國國家健康局的研究員,證明孕婦食物中若含有某些補充劑,可以導致胎兒在出生後,抉擇錯誤,以第二型(分泌抗體)免疫反應對付入侵的敵人(J. Clin. Invest., Vol.118, pp.3462-3469)。這補充劑來自維他命B12,其中含有大量甲基。孕婦服用過量維他命B12,可能正是小孩子無端患濕疹的原因所在。

  我提供對付濕疹的補健食品是綠茶素(Epi-Gallo-Catechin-Gallate)和五羥黃酮(Quercetin)。造成濕疹的 關鍵物,原是組織胺(Histamine),是由駐守在皮膚的肥大細胞所分泌的。五羥黃酮能將它這功能抑制(Clin. Exp. Med., Vol.6, pp.150-156),綠茶素則能阻止(促進敏感反應的)E型抗體,不讓它刺激肥大細胞(J. Agric. Food Chem., Vol.50, pp.5729-5734);雙管齊下,能大大紓緩濕疹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免疫反應正途與歧途(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1

  濕疹這個「病」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一旦選擇錯了,就像走了歧途,若不糾正,只會愈走愈遠。要解釋,先得繞一個大彎。人體中有一個免疫 系統,掌管「防衞軍」的職責。每當免疫系統遇到「非我」(不是身體內原有的)物質時,有一種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會趨前迎「敵」。具體的做法,是包圍這些物體,並將其吞食;之後,取小部分放在細胞表面示眾,這叫呈示免疫原(Antigen presentation)。呈示給誰看?主要是T型淋巴細胞。

   T型淋巴細胞作出的免疫反應,基本上有兩大類,分別簡稱為第一型(TH1)和第二型(TH2)。第一型的對策,好比是與敵人近身扭打;至於第二型,則像 是放暗器,由白血球分泌抗體(Antibody),把敵人的抗原鎖上,之後才再進一步痛擊。試用實例解釋,在器官移植中,一個他人的器官,被「安裝」到新 的身體中;在新的環境中,被移植的器官成為「新主」免疫系統從未「見」過的敵人,於是會被後者排斥;這個排斥的功能,屬第一型免疫反應。另一方面,若有霍亂細菌進入,免疫系統亦會抵而抗之,用的卻是分泌抗體的方法,那是一個第二型反應的典型例子。

   上述都屬免疫系統正常的操作,對付的都是「敵人」。但免疫系統往往會「擺烏龍」,它們趨前進攻的,可能不是敵人,而是自己身體中的部分器官。為什麼免疫 系統各細胞會倒戈相向?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們之前從來沒機會碰到過這些「自己友」,一見之下,不免會誤會它們是外來的敵人。在這些烏龍的操作中,也一樣可 以有第一型與第二型之分,隨手拈來的例子,前者有關節炎,後者有濕疹

轉載:濕疹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1

  上兩周播出的電視節目《星期日檔案》有邀我出鏡,也同時訪問了一位「康和健」讀者的十歲小女兒。這孩子三兄妹都有濕疹的 煩惱,一直找不出原因,大可能是先天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想盡辦法,花了不少錢,屢醫無效。我沿用一貫策略,替他向全世界的科研學者求教。具體的方法,是 遍尋所有有關這個病狀的學術論文,看看毛病可能是出在哪裏,有沒有辦法對付。其中,我看到一些極有分量的科研報告,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論文作者在研究過 程中,加以實驗證明,發覺原來有一些食品,能為病者補健,從而化解那些引起他們不適的主因。我取到資料後,按圖索驥,找一些「靠得住」的美國供應商,為小 朋友配了些補健食品。想不到這些科學家真的所言不虛,吃了這補健食品,立竿見影,濕疹馬上消失。小妹妹在鏡頭前天真爛漫,也不須綵排,一問到,照事實直言。

   能夠幫到人,而且竟然這般直截了當,一步到位,在我而言,真是喜出望外。我試將箇中的道理,向各位讀者解說。一方面,我是不想把自己知道的藏起來;畢竟 我找到的資料,也是別人的心血和努力的成果,多一些人知道,可令多一些人得益。另一方面,我想再一次向大家指出,藥是用來醫病的;先有病,才有人去找藥吃,進而有藥廠去想辦法「製」藥。除了治病的藥,當然也有用之以防患未然的藥,但總的而言,藥廠的宗旨是做生意賺錢,求的是批文和專利權,因此他們對一些 「見好不見利」的東西,往往不屑一顧,也就捨棄了極多對身體有益的補健食品;帶來的後果,是醫生無從開方,病人也失之交臂。上述這個能替濕疹患者補健的天然食品,正是一個好例子。其中的玄虛,究其實,並不深奧。原來濕疹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和濕熱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8-20

  綜合四年來讀者給我的來信,最常見的健康困擾問題依次是癌,接着是濕疹、乙肝(乙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潮熱(婦女更年期徵狀),還有是痛風。這些「身體不適」有一個共通點,是目前尚未有特效西藥可以有立竿見影的療效。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對它們完全束手無策,起碼有補健食物可以令情況改善。我曾替一位讀者患濕疹的小孩調配了一小瓶補健食品(粉狀)的「複方」,過了一段時間後她帶孩子來看我,揭起上衣,很高興地說:「看,濕疹全沒有了。」在我而言,這是最佳的回報。從中醫的角度看,一些濕熱的食物(例如芒果),吃了有可能刺激皮膚從而導致濕疹。在這方面,西醫的見解又如何?

  在免疫學的層面,引起濕疹的 罪魁禍首是第二型免疫反應,以及皮膚內的肥大細胞(Mast Cell)。所謂第一型免疫反應,乃是淋巴細胞與「敵人」有直接接觸;至於第二型反應,則是淋巴細胞放暗器(造出抗體Antibody),攻擊敵人。以芒 果敏感反應為例,吃芒果時,一些芒果獨有的化學物會滲透進口邊皮膚,之後刺激皮膚內的淋巴細胞,令後者分泌抗體。抗體附上皮膚內的肥大細胞,令其分泌一個 結構很簡單的化學物,叫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令皮膚內的微絲血管舒張,從而讓血中的水和紅血球,出走去到皮膚組織,分別造成腫(水)和紅 (紅血球);另一方面,芒果內一個叫Lupeol的成分,能抑制免疫細胞內的一個叫NFKB的功能蛋白質,導致免疫第二型反應;後果之一,可造成濕疹

   在2007年6月,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系的教授在專業學報發表研究報告,說芒果內上述的Lupeol成分,能令化療藥發揮最大的效用(Cancer Res., Vol. 67, pp.8800-8809)。原來,Lupeol抑制NFKB之功,也能用來廢去癌細胞的抗藥性。所以,在接受化療期間,病人不妨吃一些芒果,或服食提純 的芒果(粉)精華。

  談到肥大細胞,順便說說一 類EGFRI抗癌藥的副作用。在這名詞中,EGF是指外皮生長因子,R是接受體,I是抑制劑。在很多種癌(包括乳癌、腸癌、肺癌)來說,增生都涉及 「EGF作怪」。有人因而研發出一種專門抑制EGF作用的藥,例如Genentech藥廠發明的(Herceptin),用以干擾癌細胞表面的EGF接受 體。不過,這類藥有一個很壞的副作用,此乃是影響患者的皮膚;於是,病人的手指皮、手指甲等便會遭殃。此外,若皮膚受到陽光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在紫外線和 Herceptin兩面夾攻之下,會發炎和生出暗瘡。拆解之法,是在手指上塗一層液體紗布,以防止傷口感染;至於面部,可塗上一些防曬油,甚或用一些含有 小量激素(不超過1%)的藥膏,以抑制皮膚炎。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協同補健(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7-30

  我經常提及葡萄中的寶物白藜蘆醇(Resveratrol),我稱之為葡提子素。很多人都知道,若將它與五羥黃酮(Quercetin)一起服用,對身體更有益;這可說是協同效應。具體做法是一杯紅酒加一碗洋葱湯,也有人用紅酒浸洋葱。

   五羥黃酮是補健食品Dietary Supplement之一,可以在市面上買得到膠囊製品。若要發揮更大功效,可加入橙汁內服用。橙汁中的Naringenin與五羥黃酮,是一個「一加一 等於三」的美妙配合,能大大抑制乳癌細胞增生(Nutr. Cancer, Vol. 26, pp.167-181)。那麼,可否改用西柚汁Grapefruit?千萬不可。曾有科學家在五萬多位更年期女士的身上,做過一個測試,叫她們每天吃四分 之一個西柚,結果發覺西柚汁能干擾肝的一個排毒生物催化劑(叫CYP 3A4),可令雌激素的作用增高,從而增加患乳癌的機率(Br. J. Cancer, Vol. 97, pp.440-445)。

  五羥黃酮的好處與綠茶素各有千秋。若患有濕疹或哮喘,五羥黃酮能藉着干擾一個組胺酸脫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大大降低引發濕疹╱哮喘的組織胺(Neuroimmuno Modulation, Vol. 13, pp.179-186)。綠茶素則能黏在肥大細胞(Mast Cell)表面,阻止一些(可以導致敏感的)E型抗體,觸發肥大細胞去分泌組織胺。所以要控制濕疹或哮喘,大可服用一個五羥黃酮和綠茶素的複方。

   現在不少人都知道須補健,但到底怎樣做才真的能對身體有好處,卻不甚了了。我早幾天曾提過「適量」補健,也談到「輔承」補健(輔助食物及藥物之不足), 今天說的是「協同」補健,以複方提升效益。我尚有其他五大重點,包括「自然補健」、「精準補健」、「互動補健」、「平民補健」、「開心補健」,往後再詳 述。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甘草的妙用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1-31

  人體中的細胞,有一個天然的緊急修補和增生機制,它不斷地製造出一個 蛋白質,叫Beta-Catenin(BC),細胞一旦出事,這BC能馬上從細胞質衝入細胞核,啟動一個增生的反應。這是BC好的一面;但也有壞處。假如 BC「作反」,成了脫繮之馬,可會令細胞不停地增生,也就是成為癌變。因此之故,細胞有另一個抗衡的機制,用的是另一個蛋白質,叫 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功能,是不停地破壞BC,以防細胞癌變。不過,若APC失靈,可會引起軒然大波,例如大腸會生出瘜肉,數量可達幾百粒;之後惡化,成 為直腸癌。

  到了這田地,還未絕望,可以一刀把 一段長了瘜肉的大腸切去;但最關鍵的是,要確實知道哪些癌細胞還未擴散,否則徒勞無功。什麼東西會令癌細胞擴散?是一種可說是類似僱傭兵的細胞,叫肥大細 胞(Mast Cell, MC)。原來,有很多類癌,例如直腸癌、肝癌、胰臟癌、肺癌、皮膚癌等,它們本身並沒有辦法消化周遭組織基質(Matrix)的能力,也就無法去到血管, 再經血管擴散開去。它們須借用MC,將組織基質消化掉,好讓自己能擺脫束縛,向血管邁進。它們是怎樣召喚MC的?原來MC表面有一個接受體,叫CCR1。 癌細胞能「吹雞」,也就是分泌一個吸引CCR1的趨向素;之後,MC會「聞聲」而至。

   MC之所以能夠應召,趕到癌細胞面前,是因為MC能分泌一種生物催化劑,叫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將所經之處的基質消化掉。只要MC能成功去到癌細胞所在的位置,就能同時替癌細胞建造一條出走的通道。再加上MC在其後 會日夜「傍住」癌細胞,於是會繼續將困住癌細胞的基質消化掉。

   這與皮膚敏感的情況可作比較。在皮膚和身體內部組織中,也有MC駐守,它們一旦受到刺激,會分泌組織胺(Histamine),後者會令微絲血管擴張, 以便血液中的水分和紅血球、白血球等,能夠滲出。水分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腫;腫的現象,帶來壓力,刺激皮膚內的神經末梢,皮膚也就會癢;另一方面,當紅 血球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發紅。

  較早前我曾在本欄提及一個中成藥,叫補中益氣湯,可以對付皮膚的敏感反應,例如濕疹(Biol. Pharm.Bull.vol.22, pp.1180-1184)。這服藥中有十種成分,包括黃芪、人參、白朮、當歸、柴胡、大棗、陳皮、甘草、升麻和生薑。主要藥效來自甘草中的甘草素 (Glycyrrhizin)和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它們能抑制MC的分泌機制(Biochem. Pharmacol.vol.38,pp.2521-2526)。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木蘭樹皮與濕疹(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7-08-17

  大家都可能聽過木蘭樹或木蘭花 (Magnolia)。這種樹在美國很普遍,尤其是南方,它是密西西比及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州花。我家的後院也有一株。木蘭是一種十分遠古的植物,從近年 所得的化石判斷,木蘭當在九千五百萬年前已存在。那時候,連蜜蜂都還未有進化出來,木蘭傳播種子,靠的是甲蟲。因此,木蘭花花蕊及花中間部分器官的構造, 特別堅實,以適應甲蟲的粗暴個性。在中國,木蘭樹非常普遍,因為它的樹皮是一種藥材,叫厚朴。

  暫且先把話題扯開,說說一個免疫的現象。免疫學中有一個叫附着素(Hapten)的概念。附着素自己不會引起免疫反應,但當附在另一些蛋白質上,便可 以引起一個免疫反應。舉一個例說明,裙子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若穿在一個男人身上,便會令別人注目,引起不尋常的反應。

  有讀者問我為什麼他們十分容易出現濕疹。 簡單的答案是因為有一些外來的異物(Xenobiotics),從皮膚的毛孔走進了身體。這些異物一旦附在皮膚內的蛋白質,便會引起駐守在皮膚中免疫細胞 (叫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的注意。之後,樹突細胞把這個附着異物的蛋白質,帶到附近的淋巴結,呈示給B型淋巴細胞和T型淋巴細胞「看」。這便出事了,因為B在T的合作 下,會開始製造E型抗體(IgE)。當再有這種異物進入到皮膚, E型抗體會促使皮膚內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分泌組織胺(Histamine)抗敵。就這樣,造成了所謂濕疹的皮膚過敏反應。

  回說厚朴。有一個叫柴朴湯的保健湯水(柴胡七錢、黃芩三錢、茯苓五錢、厚朴三錢、半夏六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蘇葉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日 本人叫Saiboku-To,可以抑制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Respir. Med. Vol.96 pp.469-474);而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便是厚朴(Planta. Med. Vol.67 pp.709-713)。這便吻合了中醫所說的,濕疹乃因濕困中焦,以致氣滯不利;厚朴的功效是溫中(焦)理氣,祛寒化濕。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吃甘草對付敏感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7-06-01

  你有沒有發覺,現在周遭一些對食物(例如雞蛋、花生)有疾病性敏感的人,愈來愈多。以小孩子來說,受害者不但是病人本身,連他們的親人也提心吊膽,須不停地牢牢看管着,不敢有絲毫疏忽,否則若是不慎吃進敏感食物,後果堪虞。

   絕大部分的食物敏感症,是得病於嬰兒期。我曾說過,母乳對嬰兒非常重要,因為乳汁中含有大量的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能夠抑制腸腔的免疫系統。於是,即使免疫細胞明明偵察到一大堆外來的蛋白質(雞蛋白),但因為有TGF的介入,免疫細胞便接受了雞蛋白。至於嬰 兒奶粉,卻替代不了母乳,因為奶粉生產商不會,也不敢,在奶粉中加入TGF,去抑制嬰兒的免疫。現在有一個想法,或可假手醫生「救駕」。一些對雞蛋白敏感 的人,在嬰兒期已建立了對雞蛋白的「仇恨」,醫生可試把人造的TGF混入雞蛋白內,故意挑起「階級矛盾」,正當腸腔的免疫系統要發作之際,在旁有TGF發 功,平息一場糾紛(Int. Immunol. Vol.17 pp.705-712)。

   所有的敏感反應,比方哮喘,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叫IgE(E型抗體)的東西在「搞搞震」。抗體是身體自己製造出來,用以抵抗外敵,一般都是來自B型的淋巴 細胞。不過,B細胞需要一種叫TH2的T型淋巴細胞協助,才能夠製造出抗體。西醫的構想,若要找一個理想的抗敏感藥,可試圖「打亂」TH2-IgE這個環 節;中醫又會怎樣做?有幾個中藥方劑,可以紓緩哮喘或濕疹。比方,十全大補湯,成分是當 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北芪、肉桂。這個方子的作用,以西醫的方法描述,是將免疫的重心,由TH2模式(敏感)轉到 TH1-模式(保健)。另一個藥方是補中益氣湯,成分是黃芪╱北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不去白)、升麻、柴胡、白朮。它能增加免疫的TH1模式,特 別是提高丙型干擾素(Int. Immunopharmacol. Vol.4 pp.317-324),因此,便間接令TH2反應降溫,減低敏感反應。至於治哮喘,可以用小青龍湯,成分是麻黃、白芍、細辛、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Int. Immunopharmacology Vol.4 pp.1353-1365)。對付濕疹則 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成分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Biol. Pharm. Bull. Vol.24 pp.284-290)。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以上四個方劑中都有甘草?甘草絕非閒角,因為甘草素(Glycybrhizin)有抑制敏感的作用 (Planta Med. 2007年2月28日電子版)。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