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2009

科學家稱在老鼠身上發現癢覺神經細胞

〔皮作怪綜合報導〕因蟲咬或接觸敏感引致的痕癢,一般只需搔撓或服用抗組胺即可消除。而搔癢卻不會紓緩由某些癌症、慢性腎衰竭、濕疹等疾病導致的劇烈而持續的痕癢,即使用上有麻醉作用的緩痛劑也解決不了。

醫學界一直以為痕癢屬於輕微疼痛,由身體的疼痛細胞操控,又質疑身體是否有負責痕癢的細胞(我很早就知道,癢覺和痛覺走的神經路線不同,因為我試過企圖食止痛藥希望止痕,不過沒有用。 叻過科學家,yeah。)。今次實驗則證實癢覺和痛覺是由不同的細胞操控,有助日後研究痕癢的行為,與開發更有效的止癢藥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疼痛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首次把老鼠脊椎神經中的「癢覺細胞」分辨出來。這種癢覺神經細胞負責向大腦傳遞痕癢訊息和接收搔癢的指令。

負責研究的華盛頓大學麻醉學副教授陳宙峰,於二零零七年發現了第一種和痕癢有關的基因「腸素釋放多肽受體」(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當時研究員發現,老鼠接觸到致癢物質時,體內這種基因不活躍的老鼠的搔癢次數,比體內這種基因活躍的老鼠少。

今次研究組把神經毒素注入老鼠的脊柱神經內,用兩周時間殺死八成含與痕癢有關的基因的細胞。研究員之後引入六款致人癢的物質,牠們搔癢的次數已大為減少,有些情況更是沒有搔癢。科學家指牠們決非失去了感覺:牠們的運動神經功能,還有在實驗中對因熱力及壓力而感覺疼痛的反應,都維持正常。

然而有並無參與新研究的教授強調,這種基因並非向腦部傳送痕癢訊息的唯一路徑。而且迄今也尚未有人知道,這種基因在老鼠體內的表現是否和在人類體內的一樣。但研究員一直在尋找癢受體,希望最終得知。 研究報告已於八月《科學》雜誌發表。


延伸閱讀:
.「癢覺細胞」被殺死的老鼠,與對照老鼠面對致癢物質的反應分別:睇片 (LiveScience;Science/AAAS,5 August 2009)
ScienceNOW Daily News: Scientists Find "Itch Circuit" in Mice (6 August 2009)
.BBC Health: How scratching can stop an itch (6 April 2009)
.Scientific American: Scratch That Theory: Itchiness and Pain May Not Share the Same Sensory Pathway (7 August 2 009)
.ScienceDaily: Gene For Itch Sensation Discovered(25 July 2007)這個關於GRPR的研究報告,刊於二零零七年七月《自然》學報

草本軟膏



數年來夜睡難安時,每每會用這款軟膏。塗一點在人中、太陽穴、手腕和鎖骨位,再調適呼吸,叫自己放鬆一下,就可以入眠。對於濕疹發作時因為痕癢導致失眠,就沒有用,而且皮膚發炎,自己也不敢塗太多有精油的東西上身。

那我為何會在這兒說它呢?其實最近金盞花膏用完,因為臉上濕疹發作,真的不想去買(現在街也不想上,何況入護膚品店?)可能真的試到冇嘢好試,我竟因為它聲稱有「鎮靜」的功能,薄塗在我那好久未能冷靜的皮膚上,而它又竟可為我雙腿腿背那自今年二月看中醫而起的患處,帶來一點點舒緩。(該中醫謂:「要把毒發出來才好」……ok!發到而家……當然我己沒再向之求診。決定了,只要是對我說「要全發出來才會好的」,我都不會再看,簡直是折磨……至於除了不想再有新的患處、留疤、難癒,下此決定的原因,另文再談)

也許鎮靜的不只是神經,累得賊死的皮膚也可以。用了三天,本來伸直會裂摺埋會哽抓會出水的腿背,沒有那麼痛了,塗上小傷口也不覺刺痛,晚上痕癢稍減;且它質地厚如花士令,抓下去也不爽,一手湆哂都不好意思大力抓。翌日醒來沒有出血滲水,因搔癢而掉落的皮屑也少了,希望它繼續有用,並可助傷口癒合。只要薄薄一層,我猜想塗就可以塗,適合需要豐富延綿滋潤者如我。

成份:
有機初榨橄欖油、蓖麻油、蜂蠟、精油(佛手柑、薑、迷迭香、薰衣草、膠冷杉)
產品說明這是為鬆弛和支持夜間騷動的詩人和漫遊者而設的,原來我病都病得咁鬼死優雅~

8.07.2009

我們提早下地獄

在但丁的《神曲》中,否證者的懲罰,是被沒有任何方法可舒緩、熾烈的痕癢折磨。好毒啊。

The way their nails scraped down upon the scabs
Was like a knife scraping off scales from carp. . . .
“O you there tearing at your mail of scabs
And even turning your fingers into pincers,”
My guide began addressing one of them,
“Tell us are there Italians among the souls
Down in this hole and I'll pray that your nails
Will last you in this task eternally.”

要是要說我是否證者,我大概是以經驗,否定了我看過的中、西醫……可是為什麼要下獄受癢刑的是我等病人?

8.06.2009

金盞花-護膚

經eriKa介紹,這種金盞花(Calendula Cream)的紓緩效果算是最佳,用於差不多看似腐爛的皮膚上數天已開現出現新生的皮膚,它只能作護膚紓緩之用,若有熱痱,塗之也有少許紓緩的功效,在某些樓上舖買較便宜。

阿原肥皂沖涼

說到沖涼,有朋友介紹一個名為「阿原肥皂」台灣牌子的肥皂給我沖涼。這個品牌用以對付濕疹的是艾草皂,約$98/100g。圖中的肥皂給我切去少許試用,把它塗在皮膚患處有少少刺痛的感覺,用後有少許乾,成份有廣藿香,與之前介紹過用以治濕疹的「藿香正氣水」應有異曲同功之妙(藿香正氣水都是會令皮膚有少許刺痛,但若癢得嚴重,無疑是可以止癢),但由於較刺激,後來都轉用回豬油膏,或用這種皂沖水後再用豬油膏。這種皂的好處是天然,沒有複雜的化學成份。據說現時這個牌子在尖沙咀已設有專賣店。

Aqueous Cream沖涼


與豬油膏用法一樣,但相對而言,豬油膏更潤,或許這種CREAM適合夏季,而豬油膏適合冬季。有人用它作化粧前的底霜,醫生會介紹用這種CREAM護膚及用以塗在有藥性的藥膏之上作護膚之用,效果不錯。

豬油膏沖涼


經過多年濕疹的訓練,曾試過不同種類的東西沖涼,現在使用的是以上的一種油膏Emulsifying Ointment B.P.(俗稱豬油膏)。同一種產品,坊間有不同的廠出(以上是來自澳洲的,曾用過英國Adams廠生產及香港本地出的),功效大致相同。質地似混凝土的豬油膏狀物質,把身體沖濕後(不宜用過熱的水沖,因為越熱越癢),抓一把豬油膏塗在身上,再用溫水沖走,沖走後自然會一層保護膜保護皮膚,之後讓皮膚自然乾或輕輕印乾水份便可。冬天時效果甚佳,不用作沖涼,也可作護膚膏使用,約$37-$48一樽(500g),可用數個月,十分抵用。

8.05.2009

束手無策

這陣子颱風侵襲,颱風前的鬱悶日子對濕疹病患者來說最是難熬。天氣異變,再加上近日嘗試的新方法(新鮮魚腥草療法(下期詳談)),令原本沒有問題的地方都出現小紅水點,原本有問題的,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人就像腐爛了一般,自己看到了也反胃。

癢得很,水在流。即使我能夠控制自己不去抓,水仍然在任何地方流出。由於重災區在膝蓋後的「摺位」,只要略略站立,水便像泉般由摺位流下,癢的不單是水流出的地方,也是水流過的地方。其他患處出現的小紅水點一壓即破,只要腳屈曲,小水點便會破損,更多水由皮膚流出,除了「索水」,我沒有甚麼可以做了。因為無論你搽甚麼東西,都會被水沖走。

癢由皮肉深處刺痛刺痛地出現,那種恐怖的纏繞感覺,不斷持續,不斷持續。

7.31.2009

我真的很喜歡蒙田呢

“Scratching is one of the sweetest gratifications of nature, and as ready at hand as any,” Montaigne wrote. “But repentance follows too annoyingly close at its heels.”

7.30.2009

轉載:例行公事(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9-08-24

  人體中有不少反應動作,都屬例行公事,處事者往往亦能盡忠職守,在一 般情況下,我們大可放心。例子之一是「發炎」 (Inflammation) 。「發炎」是什麼?是身體的一種自然反應,以對付一些外來的侵擾,例如傷口感染。這個自然反應與血管息息相關:血管去不到的地方,縱是受傷了,卻不會發炎,例如剪指甲。皮膚若是受了傷,例如刀傷、火傷,傷處的細胞和血管馬上會有反 應,驚動免疫系統。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會分泌前列腺素E。這東西能大大舒張血管,令患處腫起一大片,又會令周邊神經十分敏感,觸動時產生「痛」的感覺。總 的來說,一般發炎會有五個徵狀:第一,血管舒張令患處發紅;第二,摸上去可以感到局部發熱;第三,血管中的血漿連同一些蛋白質漏出去到患處,令其發腫;第 四個是痛感,因為有一些分泌物藉神經傳導通知大腦;此外,很多時受傷的器官或組織會失去正常操作的功能。

   「發炎反應」中的主導角色是免疫系統,因為過程中,是免疫系統被啟動了而與外物糾纏;所謂「外物」,不一定是指處於皮膚以外之物,而是「不屬自身原有」(「非我」)的東西,因此體內也可以有發炎的現象,而且往往更凶險。發炎反應有兩大類,包括免疫的第一型反應(又叫細胞性〔Cell Mediated〕反應)以及免疫的第二型反應(又叫體液性〔Humoral〕反應)。前者指淋巴細胞與「非我」的東西「貼身肉搏」;後者則是淋巴細胞在 遠距離針對敵人(「抗原」)而特別製造出「抗體」,用類似發暗器的手法向其攻擊。屬皮外傷的發炎一般是第一型,在「肉搏戰」之後,細菌死傷枕藉,成為膿。 至於在體內形成的發炎,第一型免疫反應的例子是關節炎,濕疹則屬第二型免疫反應。

轉載:防微杜漸(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3-03-23

   有一個叫「衞生假設」(Hygiene Hypothesis)的學說。1989年,倫大醫學院教授Strachan在《英國醫學學報》上發表說,在大(孩子多)家庭成長的小孩抵抗力比較強,因 為大人不會專一地呵護,生活環境隨便,接觸傳染物多了,也練就應付的本領。換言之小孩子需「時不時」接觸細菌,甚至寄生蟲。這樣可以避免一些身體自發性的 毛病,例如濕疹、哮喘(BMJ Vol.299, pp.1259-1260)。

   免疫系統處理入侵身體的「非我」物體時,會採取兩種態度。第一是叫免疫忍受(Immune Tolerance),化敵為友,之後永遠相安無事,例如嬰兒腸腔的免疫細胞,一經接納(外來的)母乳,之後再不會抗拒。第二是「打之哉」。怎樣去打?要 麼明刀明槍、埋身肉搏,這所謂「隻揪」的免疫反應,叫細胞反應(Cell-Mediated Response),又叫第一型反應;不然的話,可以用隔空放暗器的免疫反應,這叫體液反應(Humoral Response),又叫第二型反應。兩種反應之間如何取捨?舉例說明,對於寄生蟲,免疫系統選擇第一型反應;至於化學物品,例如蚊蟲口水內的蛋白質,則 會以「第二型」反應還手。免疫系統上述這些對策,無可厚非,只要其中各成員正正當當地「做嘢」,自能發揮所長。但倘若免疫系統擺了烏龍,第一型反應有可能 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第二型反應則有可能會替身體帶來濕疹。去年12月,兩位浙江大學醫學院呼吸病學的教授在《中國藥理學報》中報道說,發現在嬰兒期接受卡介苗(Calmette-Guerin,預防肺癆的疫苗)的孩子,較少有濕疹或哮喘,因為卡介苗內的細菌,把嬰兒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習慣,轉為第一型習慣(前者容易導致濕疹或哮喘),因此減低身體敏感反應(ACTA Pharmacol. Sin. 2008年12月8日電子優先版)。

  根據這道理,濕疹應有「斷尾」的方法。方法是利用來自螺旋藻的聚糖,藉抑制白介素四(IL-4),令(引致濕疹的)第二型免疫反應不再起動;同時間,用另一種取自冬菇的聚糖,重新「教育」免疫系統:以後須改用第一型反應。

轉載:刮痧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9-03-20

  無綫電視《星期日檔案》節目中,曾報道有一家的三位小孩子,吃了我推薦的綠茶素及洋葱素後濕疹情況大有起色,之後,我有機會與很多有此煩惱者結緣。他們的年紀,真的是由一歲到八十歲;所患濕疹的程度,由輕微的幾點,以至全身密密麻麻都有;平均患了濕疹八年。這種不適帶來的痛苦,好比是一個漫長的酷刑,每天身心都受到無可言喻的折磨。我能在補健食品方面,替他們向全世界的科學家請教,再憑科學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帶給他們紓緩的方法,是我最感欣慰的。從這裏也可以見到世事的無奈之處。一般皮膚科醫生告訴病人濕疹「冇得醫」,原因只是在於藥廠沒有造出對付濕疹的 藥,但其實已有很多科學家,做過不少實驗,也有詳盡的論文,發表在具權威的學報中,指出不少天然食物成分,能克服身體中各式各樣的不適。但藥廠卻不能着眼 於天然成分製藥,主要是因為天然成分不能專利化;藥廠既然不能獨霸市場,也就不會花上平均一億美元做一個新藥的研發。於是雖然科學家在一廂埋頭苦幹,將世 間天然好東西一一發掘出來,但在另一廂,藥廠只取其中可以成為「生意經」者,比例上不到百分之一;於是科學家徒勞無功,病人有現成的救兵卻不知道。

  濕疹除 了令皮膚紅、腫之外,更因水分從舒張的微絲血管滲出,壓在皮膚神經的末梢,從而產生痕癢感覺,每每令患者不得不狠狠地搔,非皮破血流不肯停手。為什麼 「搔」能止癢?答案在於一個PGD2,全名是前列腺素D2(Prostagladin D2)。原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先是肥大細胞(Mast Cell)分泌組織胺(Histamine),令皮膚中多了水分而痕癢;一「搔」之下,肥大細胞分泌PGD2,抑制前者的分泌,也就「止癢」了。

   中國人的「刮痧」,也會刺激皮膚中的肥大細胞分泌PGD2;這原來竟尚有防癌之功。先稍稍解釋癌的求生方法。癌細胞需要大量的營養,才能不斷增生。為 此,癌細胞分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引導附近的小血管長出微絲血管;營養的供應,源源不斷地從血液而來。那些微絲血管的血管壁往往有縫隙,血液因此會在隙縫中滲出,從而「灌溉」到 附近一大片的癌細胞。在一般的情況中,身體若受傷了,在傷口復原之時,也有VEGF引發血管增生,但這些增生的血卻不會產生灌溉之情,因為傷口附近的肥大 細胞會分泌PGD2,令新的血管壁鞏固。曾有三組分別來自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學者在專業學報中報道,說發現肥大細胞分泌的PGD2,可以大大 減低癌的存活,理由是PGD2能藉着鞏固新微絲血管的血管壁,干擾灌溉現象(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5, pp.20009-20014)。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的原理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1-26

  老天爺對女孩子頗為偏心。發育中女孩的雌激素,會輕輕觸動皮下的肥大 細胞(Mast Cell),令其分泌小量的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本是肥大細胞用來召集白血球的生物訊息,但它會舒張皮下微絲血管,從而令少量的紅血球和 水滲出了微絲血管,皮膚便紅(來自紅血球)和潤(來自水)了。不過,發育期過後,再沒有紅血球和水不斷地滲出微絲血管,柔嫩情況慢慢消失,皮膚逐漸失去昔 日光澤,雖不致又黃又乾,但每況愈下,足以令女士大破慳囊,購買各種化妝品以圖補救。及後去到更年期,卵巢停止製造雌激素,肥大細胞不再分泌組織胺,皮膚 出現雞皮的現象。

  肥大細胞的主要功能,卻並非 在於令皮膚紅潤。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肥大細胞是一類哨兵,駐守在皮膚和黏膜中,一旦有「非我」物質闖進皮膚,例如被蚊子叮了一口,有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質 走了進來,肥大細胞會盡快召喚淋巴細胞到來迎「敵」。淋巴細胞怎樣從血管去到皮膚?正是靠肥大細胞用組織胺去舒張微絲血管。不過,當舒張的程度令胖嘟嘟的 淋巴細胞可以離開微絲血管之時,體積比它小的紅血球也會尾隨進入皮膚,於是令有關部分紅了;同一時間,亦有大量的水滲入。由於皮膚是一個密不透水的屏障, 水困於其中,會令皮膚腫起來。再者,這些水壓在皮膚中觸覺神經的末梢,造成痕癢的感覺。整體而言,皮膚內的紅血球和水,引出紅腫和痕癢;這便是皮膚敏感和濕疹的病因和病徵。

  回到免疫學原理,組織胺乃是濕疹病 理機制的關鍵,因此,若能制止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便不會有紅血球和水進入皮膚了。問題是如何能抑制。有兩個方法:一是釜底抽薪,根本不讓組織胺造出來。 循這方向思考,組織胺來自一個很平常的胺基酸,叫組胺酸(Histidine),這是細胞用來合成蛋白質的,是由人體中一些脫羧酶 (Decarboxylase)的酵素造出來。理論上,若能將那些酵素廢掉,便沒有任何組織胺可供肥大細胞用以分泌了。第二種方法,是直接阻止肥大細胞分 泌組織胺。具體而言,肥大細胞之所以會分泌組織胺,是受到一種所謂E型抗體的刺激。理論上,若能減低肥大細胞表面的「E型抗體」接受體,不讓它「接受」E 型抗體,也就不會有濕疹了。有沒有藥能抑制上述酵素的功能,或阻止E型抗體的作用?對不 起,沒有。不過,有兩種補健食物有此能耐,一是洋葱素(五羥黃酮Quercetin),它能干擾組織胺之製作(Clin. Exp. Med., Vol.6, pp.150-156);另一是綠茶素(EGCG),能減少E型抗體接受體。雙管齊下,能大大減少皮膚內的組織胺,不但防止濕疹,更可令已滲出皮膚的血和水慢慢被回收進血管。水分一去,便不癢了。再者,紅血球被回收後,皮膚也就不紅了。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綠茶素的好處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8

   中國最後一次的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舉行的,此後八股文作為法 定考試文體的地位,也就廢除了,學子再不須在這格式上面下工夫。寫文章如果有體裁上的限制,不免會因為形式而犧牲內容;在這方面考慮,八股文自是不可取。 若單單只看其中「表達」的安排,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例如文章一開始,先有「破題」,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也就是告訴看文章的人「我這篇文章的主題內容是什 麼」,這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人家看了老半天,不知作者想說什麼,更無法領略其論點。論述性質的文章與消閒小說不一樣,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愈早知道文章內容 扼要,愈能明白作者要說的話。因此有人提倡,在看一本書之前先看一遍目錄,來一個「鳥瞰」,正如剛進入迪士尼樂園尚未開始遊覽,不妨先研究樂園的平面圖, 知道每一部分的設施,如何分布,然後才開步走,逐一作更深入的探討。

   昨天談綠茶素(Epi-Gallo-Catechin-Gallate, EGCG),其中有發掘不完的優點。今天做一個鳥瞰,看看綠茶素的多種好處,這像看一本書的目錄,若要得到進一步的詳情,可根據每一條註腳再深入了解。 EGCG可以殺死多樣性骨髓癌的癌細胞,對正常的細胞則沒有影響(Blood Vol.108, pp.2804-2810),它對其他血癌也有殺傷力,包括急性白血球血癌(Life Sci., Vol.60, pp.135-142)、急性骨髓血癌(Haematologica, Vol.90, pp.317-325)。在其他身體器官而言,EGCG能促使多種癌細胞自滅,例如乳癌(Cancer Biol. Ther., Vol.6, pp.1938-1943);胰臟癌(Front. Biosci., Vol.12, pp. 5039-5051);肝癌(J. Hepatol., Vol.44, pp.1074-1082);大腸癌(Cancer Lett., Vol.247, pp.115-121);肺癌(Biochem.Biophys.Res.Commun.,Vol.360,pp.233-237);腎癌 (Biofactors, Vol.20, pp.235-249);頭頸癌(Anticancer Res., Vol.25, pp.63-67);黑色素癌(Int. J. Cancer, Vol.114, pp.513-521)及腦癌(Brain Res., Vol.1071, pp.1-9)。對於消化系統,EGCG能殺死寄居在胃的幽門螺旋菌(Curr. Microbiol., Vol.47, pp244-249)、防止肝硬化(Lab. Invest., Vol.86, pp.697-709)、抑制腸瘜肉(Mutat. Res., Vol.506, pp.121-127)。在心血管系統方面,它能防止高血壓及心臟肥大(J. Cardiovasc. Pharmacol., Vol.43, pp.200-208)。EGCG能減低IgE引起的敏感反應,包括鼻敏感、哮喘和濕疹(J. Agric. Food Chem., Vol. 50, pp.5729-5734)。在骨骼的層面,它可以減少破骨細胞(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 292, pp.94-101)。還有,它能紓緩類風濕關節炎(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5, pp.14692),又能減低乙型澱粉樣蛋白引起的老人癡呆徵狀(Brain Res., Vol.1214, pp.177-187)。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的玄虛(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3

  在這個月剛出版的《臨床研究學報》中,有科研學者撰文報道,說母親在懷孕時的飲食,往往會影響到胎兒將來的「免疫反應」模式。這種影響原來不是透過細胞遺傳(Genetic)的機制,而是用上了所謂非細胞遺傳(Epigenetic)的方法。

   兩者有什麼分別?可以用工廠生產做例子說明。細胞遺傳的機制,令產品本身有品質上的因循,好比一間製造餅乾的工廠,用了含三聚氰胺的奶品做原料,產品無 可避免地有這不良雜質,造出的餅乾有缺陷,不能吃。話可得說回來,這不一定是壞事。假如有關的是癌細胞,不良的雜質(例如化療藥),能令正在增生的(癌) 細胞造出有問題的DNA,因而死亡。非細胞遺傳則是環境方面的運作。再以上述餅乾廠為例,非細胞遺傳的干擾,好比是發生工潮,罷工的工人在廠房門外阻止工 人和原料進入廠房。在細胞的層面,這一種間接的干擾叫DNA甲基法(DNA Methylation),造成的後果,是大量的甲基堆積在遺傳基因起點,干擾細胞複製(轉錄)基因,阻止細胞製造有需要的蛋白質。

   一組在美國國家健康局的研究員,證明孕婦食物中若含有某些補充劑,可以導致胎兒在出生後,抉擇錯誤,以第二型(分泌抗體)免疫反應對付入侵的敵人(J. Clin. Invest., Vol.118, pp.3462-3469)。這補充劑來自維他命B12,其中含有大量甲基。孕婦服用過量維他命B12,可能正是小孩子無端患濕疹的原因所在。

  我提供對付濕疹的補健食品是綠茶素(Epi-Gallo-Catechin-Gallate)和五羥黃酮(Quercetin)。造成濕疹的 關鍵物,原是組織胺(Histamine),是由駐守在皮膚的肥大細胞所分泌的。五羥黃酮能將它這功能抑制(Clin. Exp. Med., Vol.6, pp.150-156),綠茶素則能阻止(促進敏感反應的)E型抗體,不讓它刺激肥大細胞(J. Agric. Food Chem., Vol.50, pp.5729-5734);雙管齊下,能大大紓緩濕疹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免疫反應正途與歧途(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1

  濕疹這個「病」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一旦選擇錯了,就像走了歧途,若不糾正,只會愈走愈遠。要解釋,先得繞一個大彎。人體中有一個免疫 系統,掌管「防衞軍」的職責。每當免疫系統遇到「非我」(不是身體內原有的)物質時,有一種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會趨前迎「敵」。具體的做法,是包圍這些物體,並將其吞食;之後,取小部分放在細胞表面示眾,這叫呈示免疫原(Antigen presentation)。呈示給誰看?主要是T型淋巴細胞。

   T型淋巴細胞作出的免疫反應,基本上有兩大類,分別簡稱為第一型(TH1)和第二型(TH2)。第一型的對策,好比是與敵人近身扭打;至於第二型,則像 是放暗器,由白血球分泌抗體(Antibody),把敵人的抗原鎖上,之後才再進一步痛擊。試用實例解釋,在器官移植中,一個他人的器官,被「安裝」到新 的身體中;在新的環境中,被移植的器官成為「新主」免疫系統從未「見」過的敵人,於是會被後者排斥;這個排斥的功能,屬第一型免疫反應。另一方面,若有霍亂細菌進入,免疫系統亦會抵而抗之,用的卻是分泌抗體的方法,那是一個第二型反應的典型例子。

   上述都屬免疫系統正常的操作,對付的都是「敵人」。但免疫系統往往會「擺烏龍」,它們趨前進攻的,可能不是敵人,而是自己身體中的部分器官。為什麼免疫 系統各細胞會倒戈相向?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們之前從來沒機會碰到過這些「自己友」,一見之下,不免會誤會它們是外來的敵人。在這些烏龍的操作中,也一樣可 以有第一型與第二型之分,隨手拈來的例子,前者有關節炎,後者有濕疹

轉載:濕疹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10-21

  上兩周播出的電視節目《星期日檔案》有邀我出鏡,也同時訪問了一位「康和健」讀者的十歲小女兒。這孩子三兄妹都有濕疹的 煩惱,一直找不出原因,大可能是先天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想盡辦法,花了不少錢,屢醫無效。我沿用一貫策略,替他向全世界的科研學者求教。具體的方法,是 遍尋所有有關這個病狀的學術論文,看看毛病可能是出在哪裏,有沒有辦法對付。其中,我看到一些極有分量的科研報告,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論文作者在研究過 程中,加以實驗證明,發覺原來有一些食品,能為病者補健,從而化解那些引起他們不適的主因。我取到資料後,按圖索驥,找一些「靠得住」的美國供應商,為小 朋友配了些補健食品。想不到這些科學家真的所言不虛,吃了這補健食品,立竿見影,濕疹馬上消失。小妹妹在鏡頭前天真爛漫,也不須綵排,一問到,照事實直言。

   能夠幫到人,而且竟然這般直截了當,一步到位,在我而言,真是喜出望外。我試將箇中的道理,向各位讀者解說。一方面,我是不想把自己知道的藏起來;畢竟 我找到的資料,也是別人的心血和努力的成果,多一些人知道,可令多一些人得益。另一方面,我想再一次向大家指出,藥是用來醫病的;先有病,才有人去找藥吃,進而有藥廠去想辦法「製」藥。除了治病的藥,當然也有用之以防患未然的藥,但總的而言,藥廠的宗旨是做生意賺錢,求的是批文和專利權,因此他們對一些 「見好不見利」的東西,往往不屑一顧,也就捨棄了極多對身體有益的補健食品;帶來的後果,是醫生無從開方,病人也失之交臂。上述這個能替濕疹患者補健的天然食品,正是一個好例子。其中的玄虛,究其實,並不深奧。原來濕疹的形成,取決於人體中一個「關鍵的抉擇」。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濕疹和濕熱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8-20

  綜合四年來讀者給我的來信,最常見的健康困擾問題依次是癌,接着是濕疹、乙肝(乙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潮熱(婦女更年期徵狀),還有是痛風。這些「身體不適」有一個共通點,是目前尚未有特效西藥可以有立竿見影的療效。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對它們完全束手無策,起碼有補健食物可以令情況改善。我曾替一位讀者患濕疹的小孩調配了一小瓶補健食品(粉狀)的「複方」,過了一段時間後她帶孩子來看我,揭起上衣,很高興地說:「看,濕疹全沒有了。」在我而言,這是最佳的回報。從中醫的角度看,一些濕熱的食物(例如芒果),吃了有可能刺激皮膚從而導致濕疹。在這方面,西醫的見解又如何?

  在免疫學的層面,引起濕疹的 罪魁禍首是第二型免疫反應,以及皮膚內的肥大細胞(Mast Cell)。所謂第一型免疫反應,乃是淋巴細胞與「敵人」有直接接觸;至於第二型反應,則是淋巴細胞放暗器(造出抗體Antibody),攻擊敵人。以芒 果敏感反應為例,吃芒果時,一些芒果獨有的化學物會滲透進口邊皮膚,之後刺激皮膚內的淋巴細胞,令後者分泌抗體。抗體附上皮膚內的肥大細胞,令其分泌一個 結構很簡單的化學物,叫組織胺(Histamine)。組織胺令皮膚內的微絲血管舒張,從而讓血中的水和紅血球,出走去到皮膚組織,分別造成腫(水)和紅 (紅血球);另一方面,芒果內一個叫Lupeol的成分,能抑制免疫細胞內的一個叫NFKB的功能蛋白質,導致免疫第二型反應;後果之一,可造成濕疹

   在2007年6月,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系的教授在專業學報發表研究報告,說芒果內上述的Lupeol成分,能令化療藥發揮最大的效用(Cancer Res., Vol. 67, pp.8800-8809)。原來,Lupeol抑制NFKB之功,也能用來廢去癌細胞的抗藥性。所以,在接受化療期間,病人不妨吃一些芒果,或服食提純 的芒果(粉)精華。

  談到肥大細胞,順便說說一 類EGFRI抗癌藥的副作用。在這名詞中,EGF是指外皮生長因子,R是接受體,I是抑制劑。在很多種癌(包括乳癌、腸癌、肺癌)來說,增生都涉及 「EGF作怪」。有人因而研發出一種專門抑制EGF作用的藥,例如Genentech藥廠發明的(Herceptin),用以干擾癌細胞表面的EGF接受 體。不過,這類藥有一個很壞的副作用,此乃是影響患者的皮膚;於是,病人的手指皮、手指甲等便會遭殃。此外,若皮膚受到陽光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在紫外線和 Herceptin兩面夾攻之下,會發炎和生出暗瘡。拆解之法,是在手指上塗一層液體紗布,以防止傷口感染;至於面部,可塗上一些防曬油,甚或用一些含有 小量激素(不超過1%)的藥膏,以抑制皮膚炎。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協同補健(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7-30

  我經常提及葡萄中的寶物白藜蘆醇(Resveratrol),我稱之為葡提子素。很多人都知道,若將它與五羥黃酮(Quercetin)一起服用,對身體更有益;這可說是協同效應。具體做法是一杯紅酒加一碗洋葱湯,也有人用紅酒浸洋葱。

   五羥黃酮是補健食品Dietary Supplement之一,可以在市面上買得到膠囊製品。若要發揮更大功效,可加入橙汁內服用。橙汁中的Naringenin與五羥黃酮,是一個「一加一 等於三」的美妙配合,能大大抑制乳癌細胞增生(Nutr. Cancer, Vol. 26, pp.167-181)。那麼,可否改用西柚汁Grapefruit?千萬不可。曾有科學家在五萬多位更年期女士的身上,做過一個測試,叫她們每天吃四分 之一個西柚,結果發覺西柚汁能干擾肝的一個排毒生物催化劑(叫CYP 3A4),可令雌激素的作用增高,從而增加患乳癌的機率(Br. J. Cancer, Vol. 97, pp.440-445)。

  五羥黃酮的好處與綠茶素各有千秋。若患有濕疹或哮喘,五羥黃酮能藉着干擾一個組胺酸脫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大大降低引發濕疹╱哮喘的組織胺(Neuroimmuno Modulation, Vol. 13, pp.179-186)。綠茶素則能黏在肥大細胞(Mast Cell)表面,阻止一些(可以導致敏感的)E型抗體,觸發肥大細胞去分泌組織胺。所以要控制濕疹或哮喘,大可服用一個五羥黃酮和綠茶素的複方。

   現在不少人都知道須補健,但到底怎樣做才真的能對身體有好處,卻不甚了了。我早幾天曾提過「適量」補健,也談到「輔承」補健(輔助食物及藥物之不足), 今天說的是「協同」補健,以複方提升效益。我尚有其他五大重點,包括「自然補健」、「精準補健」、「互動補健」、「平民補健」、「開心補健」,往後再詳 述。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甘草的妙用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8-01-31

  人體中的細胞,有一個天然的緊急修補和增生機制,它不斷地製造出一個 蛋白質,叫Beta-Catenin(BC),細胞一旦出事,這BC能馬上從細胞質衝入細胞核,啟動一個增生的反應。這是BC好的一面;但也有壞處。假如 BC「作反」,成了脫繮之馬,可會令細胞不停地增生,也就是成為癌變。因此之故,細胞有另一個抗衡的機制,用的是另一個蛋白質,叫 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功能,是不停地破壞BC,以防細胞癌變。不過,若APC失靈,可會引起軒然大波,例如大腸會生出瘜肉,數量可達幾百粒;之後惡化,成 為直腸癌。

  到了這田地,還未絕望,可以一刀把 一段長了瘜肉的大腸切去;但最關鍵的是,要確實知道哪些癌細胞還未擴散,否則徒勞無功。什麼東西會令癌細胞擴散?是一種可說是類似僱傭兵的細胞,叫肥大細 胞(Mast Cell, MC)。原來,有很多類癌,例如直腸癌、肝癌、胰臟癌、肺癌、皮膚癌等,它們本身並沒有辦法消化周遭組織基質(Matrix)的能力,也就無法去到血管, 再經血管擴散開去。它們須借用MC,將組織基質消化掉,好讓自己能擺脫束縛,向血管邁進。它們是怎樣召喚MC的?原來MC表面有一個接受體,叫CCR1。 癌細胞能「吹雞」,也就是分泌一個吸引CCR1的趨向素;之後,MC會「聞聲」而至。

   MC之所以能夠應召,趕到癌細胞面前,是因為MC能分泌一種生物催化劑,叫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將所經之處的基質消化掉。只要MC能成功去到癌細胞所在的位置,就能同時替癌細胞建造一條出走的通道。再加上MC在其後 會日夜「傍住」癌細胞,於是會繼續將困住癌細胞的基質消化掉。

   這與皮膚敏感的情況可作比較。在皮膚和身體內部組織中,也有MC駐守,它們一旦受到刺激,會分泌組織胺(Histamine),後者會令微絲血管擴張, 以便血液中的水分和紅血球、白血球等,能夠滲出。水分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腫;腫的現象,帶來壓力,刺激皮膚內的神經末梢,皮膚也就會癢;另一方面,當紅 血球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發紅。

  較早前我曾在本欄提及一個中成藥,叫補中益氣湯,可以對付皮膚的敏感反應,例如濕疹(Biol. Pharm.Bull.vol.22, pp.1180-1184)。這服藥中有十種成分,包括黃芪、人參、白朮、當歸、柴胡、大棗、陳皮、甘草、升麻和生薑。主要藥效來自甘草中的甘草素 (Glycyrrhizin)和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它們能抑制MC的分泌機制(Biochem. Pharmacol.vol.38,pp.2521-2526)。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木蘭樹皮與濕疹(節錄)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7-08-17

  大家都可能聽過木蘭樹或木蘭花 (Magnolia)。這種樹在美國很普遍,尤其是南方,它是密西西比及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州花。我家的後院也有一株。木蘭是一種十分遠古的植物,從近年 所得的化石判斷,木蘭當在九千五百萬年前已存在。那時候,連蜜蜂都還未有進化出來,木蘭傳播種子,靠的是甲蟲。因此,木蘭花花蕊及花中間部分器官的構造, 特別堅實,以適應甲蟲的粗暴個性。在中國,木蘭樹非常普遍,因為它的樹皮是一種藥材,叫厚朴。

  暫且先把話題扯開,說說一個免疫的現象。免疫學中有一個叫附着素(Hapten)的概念。附着素自己不會引起免疫反應,但當附在另一些蛋白質上,便可 以引起一個免疫反應。舉一個例說明,裙子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若穿在一個男人身上,便會令別人注目,引起不尋常的反應。

  有讀者問我為什麼他們十分容易出現濕疹。 簡單的答案是因為有一些外來的異物(Xenobiotics),從皮膚的毛孔走進了身體。這些異物一旦附在皮膚內的蛋白質,便會引起駐守在皮膚中免疫細胞 (叫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的注意。之後,樹突細胞把這個附着異物的蛋白質,帶到附近的淋巴結,呈示給B型淋巴細胞和T型淋巴細胞「看」。這便出事了,因為B在T的合作 下,會開始製造E型抗體(IgE)。當再有這種異物進入到皮膚, E型抗體會促使皮膚內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分泌組織胺(Histamine)抗敵。就這樣,造成了所謂濕疹的皮膚過敏反應。

  回說厚朴。有一個叫柴朴湯的保健湯水(柴胡七錢、黃芩三錢、茯苓五錢、厚朴三錢、半夏六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蘇葉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三枚),日 本人叫Saiboku-To,可以抑制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Respir. Med. Vol.96 pp.469-474);而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便是厚朴(Planta. Med. Vol.67 pp.709-713)。這便吻合了中醫所說的,濕疹乃因濕困中焦,以致氣滯不利;厚朴的功效是溫中(焦)理氣,祛寒化濕。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轉載:吃甘草對付敏感

信報副刊 康和健 顧小培 2007-06-01

  你有沒有發覺,現在周遭一些對食物(例如雞蛋、花生)有疾病性敏感的人,愈來愈多。以小孩子來說,受害者不但是病人本身,連他們的親人也提心吊膽,須不停地牢牢看管着,不敢有絲毫疏忽,否則若是不慎吃進敏感食物,後果堪虞。

   絕大部分的食物敏感症,是得病於嬰兒期。我曾說過,母乳對嬰兒非常重要,因為乳汁中含有大量的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能夠抑制腸腔的免疫系統。於是,即使免疫細胞明明偵察到一大堆外來的蛋白質(雞蛋白),但因為有TGF的介入,免疫細胞便接受了雞蛋白。至於嬰 兒奶粉,卻替代不了母乳,因為奶粉生產商不會,也不敢,在奶粉中加入TGF,去抑制嬰兒的免疫。現在有一個想法,或可假手醫生「救駕」。一些對雞蛋白敏感 的人,在嬰兒期已建立了對雞蛋白的「仇恨」,醫生可試把人造的TGF混入雞蛋白內,故意挑起「階級矛盾」,正當腸腔的免疫系統要發作之際,在旁有TGF發 功,平息一場糾紛(Int. Immunol. Vol.17 pp.705-712)。

   所有的敏感反應,比方哮喘,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叫IgE(E型抗體)的東西在「搞搞震」。抗體是身體自己製造出來,用以抵抗外敵,一般都是來自B型的淋巴 細胞。不過,B細胞需要一種叫TH2的T型淋巴細胞協助,才能夠製造出抗體。西醫的構想,若要找一個理想的抗敏感藥,可試圖「打亂」TH2-IgE這個環 節;中醫又會怎樣做?有幾個中藥方劑,可以紓緩哮喘或濕疹。比方,十全大補湯,成分是當 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北芪、肉桂。這個方子的作用,以西醫的方法描述,是將免疫的重心,由TH2模式(敏感)轉到 TH1-模式(保健)。另一個藥方是補中益氣湯,成分是黃芪╱北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不去白)、升麻、柴胡、白朮。它能增加免疫的TH1模式,特 別是提高丙型干擾素(Int. Immunopharmacol. Vol.4 pp.317-324),因此,便間接令TH2反應降溫,減低敏感反應。至於治哮喘,可以用小青龍湯,成分是麻黃、白芍、細辛、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Int. Immunopharmacology Vol.4 pp.1353-1365)。對付濕疹則 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成分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Biol. Pharm. Bull. Vol.24 pp.284-290)。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以上四個方劑中都有甘草?甘草絕非閒角,因為甘草素(Glycybrhizin)有抑制敏感的作用 (Planta Med. 2007年2月28日電子版)。

(皮作怪按:文中方法/食療未經試用,轉載只作參考分享,各位試用前宜向合資格醫護人員查詢。)

6.01.2009

最近發現,由濕疹而來的「癢」,是一種「刺癢」的感覺。相比「刺痛」,「刺癢」更令人難受。那種「針刺式的癢」每分每秒地提示你它的存在,不論用熱(熱水敷)、用冷(冰敷)、山草藥(臭花草、火炭母、蒲公英...)、用潤膚油/藥膏(無比膏、藍藥水、碘酒(不能與藍藥水同時使用)、火酒、爽身粉、皮炎平、平安膏(對蚊叮較有效)、椿花油(效果OK)、片糖水(冬季效果甚佳)、濕疹清)問題依然未解決,繼續苦苦纏繞。以「纏繞」來形容,已是很客氣。事實上,那種幾近厭惡的感覺,促使我們不斷「發自己脾氣」,而以「抓」來發洩。在別無選擇下,彷彿只有抓到皮破水流才能止住,「止住」的意思,既是指痕癢的感覺,也是皮膚一種嚴正警告:不要再抓我了!

皮抓破、水流出,自己也是束手無策。水不斷流,不論塗任何藥膏都會被流出的水沖掉。到最後,只能用醫生膠布把紗布(中間夾著綿花)貼在傷口上「吸水」,可是,被醫生膠布貼著的皮膚,又會出現紅腫敏感,濕疹(新朋友)在那裏出現,怒抓,把新朋友與原有的傷口連在一起,傷口擴大、加深。被抓破的地方發癢,抓破、再發癢、再抓破,循環不斷。結果是,傷口加大,肌肉增生,隆起一塊,外表並不好看。然而,這外觀的問題,已變得沒甚麼了;身為濕疹友,但求它不再癢,外表的問題,已變得不太重要了。

5.20.2009

the eczema solution第一周

07-13/05/2009

做了甚麼?
記錄(一次性)
.濕疹病歷
.現況和分佈
記錄(每天)
.抓癢次數(我選了每天睡醒時開始)
.前一天最癢的時候和場合
.是因癢而抓和非因此而抓的比例(這個真是很難記,我是粗略估計)
《the eczema solution》計劃以外活動:
.戒口(戒口啊,這是又可以大書特書的)
.停服任何藥物/補充劑(27/4已開始)
.正常的護膚

皮膚狀況:
07-08/05 大腿背繼續如日前出水(二月起看中醫導致的發炎,27/4開始停藥),臉紅和乾
09/05 頂唔順和怕感染,在大腿背薄塗類固醇Bepogent 0.064%,再用金盞花膏護膚
10/05  大腿背停止出水,像曬傷後褪皮,好痕
11-12/05 大腿背平滑了,抓,出紅點,臉頰平滑了些,經得起抓,但仍脆弱
13/05 大腿背有些拱起的塊塊(經驗指出這在急發平復後就會出現);臉尤其眼眶位極癢,不想抓爛,就用手拍拍拍

註:皮膚的情況受生理周期影響,又自停服止個中醫的中藥中復元(--頂,我未聽過食藥會病囉)未必完全是計劃帶來的效果,宜靜觀其變。

補充一下有關記錄的方法:
.睡時抓沒知覺,不用記,也記不了
.提醒在乎的親人和朋友看到自己抓之後叫我馬上記下,與及不要叫我不要抓(爽~~)
.我是用編毛衣的數針器的,只有兩個位,我一天抓過百次,所以過百大關時要記住,也不難的,記住當時在哪兒做甚麼即可,再不然就寫下過百關的時間
.我把數針器扣在鍊子戴手上,選鍊子要小心敏感

第二周來了,另文續

延伸閱讀

the eczema solution 前奏

fish之次前用蚊叮的比喻來介紹濕疹的痕癢程度,至於我,就痕到要看書學習怎樣可以不抓。

像個小孩子是不是?連抓也不能用意志來制止。是的,這就是我的痕癢程度。然而很多時候,我一邊抓,會一邊問向他人說明痕癢程度的需要。沒有這個問題的人自不會明白,亦不需要明白;至於一眾身痕友,又怎會不知道?不過我還是想知道大家是怎樣抓癢的……與此同時,讓我說說正學習的控制抓癢方法。

記得年前聽皮膚科醫生說過:「只要不抓,就不會有慢性濕疹」(說的是我的異位性濕疹)後,在google輸入eczema scratching stop三個關鍵詞。
(現在想來,真像句對小狗的指令,而一個stop字也說明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嫌鄙;心痛的西施,有東施來效顰,而在《整蠱專家》中經常抓癢的吳孟達,本身已是笑料……)

亂扯得太遠了,說回學習控制抓癢。不知多少頁搜尋結果後,看到一本書的介紹:《the eczema solution》。內容是一個透過習慣逆轉(habit reversal)行為療法,逐步擺脫(get rid)慢性異位性濕疹(atopic eczema)的計劃,針對患者不自覺間養成的抓癢習慣,讓之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要記住的是,這不是消除異位性體質(atopy)的方法。擺脫異位性體質,要才行。

計劃起源
由瑞典皮膚科醫生Peter Noren、英國皮膚科醫生Richard Staughton和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於八十年代開發,為英國國民保健服務架構內的住院濕疹病人而設的治療計劃。
作者
Sue Armstrong-Brown是英國環境科學家,六個月大開始患異位性濕疹,她說自己抓癢可以抓到手指甲開叉。她三十多歲時因異位性濕疹留醫倫敦的Chea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接受治療計劃後四個月,「皮膚十年來沒這樣好過」。到出書時也沒有復發。她得到醫院作為顧問,於二零零二年寫成此書。
(我沒有看過她的治療前後的樣子,但二零零九年的她,皮光肉滑。)
計劃原理
簡單而言就是「不抓癢說沒有慢性濕疹
濕疹有三個層次的問題:一、乾燥皮膚 二、急發濕疹和痕癢 三、抓癢;這三個問題形成所謂「惡性循環」,之前提過紅腫痕的原理,發炎讓乾皮膚燥痕癢,抓破的皮膚讓發炎更嚴重,皮膚因而更乾燥痕癢,抓癢因而變成習慣。
抓癢變成習慣,需經過數個階段:「抓」作為對痕癢的正常的反應,會因為皮膚經常發痕而成為一個習慣,而且更會成為不自覺的動作,對這個行為的察覺就會減少。與此同時(心理學內容來了),抓癢會與原來的刺激(即痕癢)無關的環境、場合和活動扯上關聯,這就是「類化」(generalization)。此後抓癢行為就會因為許多不同的原因觸發(當然還有痕癢),令患者自動波不停地抓。
計劃主張以對應方法處理這三個層次的問題,乾燥就潤膚,急發就用類回醇。可是慢性濕疹呢,就因為抓癢習慣已的確立,皮膚難以完全康復。到了這個地步,抓癢再也不能像停止嗜吃朱古力,或想念一個人般,說停就可以停,因此患者要重新學習對痕癢的反應:
一、先了解自己何時和為何抓癢
二、再度掌控抓癢反應
三、以全新而安全(不會破壞皮膚)的反應,來應付痕癢
以上過程,就是習慣逆轉。
(上述是從書本的理解,我是沒有心理學底子的)
計劃內容
這書有九章,作者在頭兩章簡介個人病歷,與濕疹的原理;第三至八章,每章像一次與醫生的約定,所以每次只可讀一章,完成該章的指示後再讀下一章。例如,我決定開始計劃,第三章要我準備一個計數器(可以是編毛衣的數針器、在商場大叔數人流的計數器,甚至紙筆)在未來七天記下我一天抓了多少次(不是手指來回一次,那是「一下」),時間自定,每天定時開始就行,如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期間不要避免抓癢。「抓」就不止是計用手指,捽、摸、用突出的牆邊抓背、用手拍面、搣死皮,或那些你對人說「看,我不是在抓啊」卻很爽的獨門解癢方法,只要會對皮膚造成破壞,也要計算在內,抓完了就馬上用計數器記下,目的是要讓自己知道自己正在抓癢,從而讓抓癢在不自覺的習慣中扯回來。這七天的工作完成後,再讀下一章。

聽起來真像洗腦。而且簡單直接得可疑。可是有甚麼不治之症的療方,不是too good to be true的呢?
這個方法不用服藥,花費極低,我看要的是自律和堅持。況且還可以想抓就抓,真是太爽,這是給常常遇到「好心你唔好抓啦」,和被人一手拍在抓癢的手上的我,一個無限溫馨的提示。

五月七日,我開始了。計劃第一周,另文再談。

延伸閱讀
.作者於英國獨立報撰文《How I saved my skin》(2002年)
.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4年)
.另一位白老鼠的經驗(2008年)
.精神科專家Chris Bridgett撰文(2001年)
.計劃研究論文摘要(2000年)

(寫此文用了三時一刻,我共抓了四十三次)

5.19.2009

Physiogel A.I. Cream

零七年年中臉紅嚴重,開始時發炎看西醫,塗混合消炎藥的類固醇,一星期就可以好,可是零八在寒冷的國度旅行(無病無憂的好日子)回來後,一年臉不紅的日子沒多少,以往用的藥膏也不太見效了。Physiogel的A.I. Cream 是去年臉還是紅時,在藥房買別的東西時看到的,說可以舒緩乾燥及皮膚發紅現象,加強PEA滲入皮膚,增強抗氧化效能。雖然不知道有沒有效,但當時看到還是試了。

原理
含有一種名叫PEA的天然活性成份,混合在與皮膚結構接近的皮膜結構(derma-membrane-structure,DMS)層油脂修護底霜之中。滋潤皮膚,促進保護屏障再生。(資料來源來自瓶身說明,產品網頁上的活性成已不同了)下文剪報有更多PEA的功效說明。

分析
不含色素、香料/防腐劑

質地

白色膏狀,爽,快滲入(或蒸發?這是我一直不解的護膚品迷思)

效果
退紅的效果不比止癢大,可是病發的時候就沒有用了。二月中看中醫大發,四月尾停藥後,現在臉沒有之前般紅,可是是黑黑的,除了我本身不白,相信多年塗類固醇,也有份令臉更黑。最近臉好了些,而因為乾而泛紅的時候,主要會用油膏,其次就用A.I. Cream,也可以舒服一點。


剛好讀到《壹週刊》醫療專欄寫關於PEA:
目前為止,所有人一直都是用類固醇來減低濕疹帶來的不適,但明知大家都唔可以用太多,因類固醇副作用實在太多,甚至影響孩子成長。 最近有新發現,人類表皮粒層 (stratum granulousm)內有一隻脂肪酸PEA(N-palmitoylethanolamide)是具有自我保護和抗炎功效的。
這隻脂肪酸PEA是可以鎖實「免疫細胞」(immue cells)和「肥大細胞」(mast cells)表面的CB2受體,令這些細胞不會釋放「組胺」(histamine)、「細胞活素」(cytokine)、「白細胞三烯」(lenuktrienes)和「氧化氮」,因而減低發炎。
PEA又會鎖實表皮神經線細胞的CB2受體,減低皮膚痕癢的感覺。 把這隻脂肪酸加入潤膚膏內,就可以幫助患濕疹的病人減低炎症,因為濕疹者本人的PEA功能受損,潤膚膏含的PEA就能補充不足,有效地醫治他們的濕疹。
《壹週刊》 筆旻 2007/06/14 152頁


筆旻是我小時候還會讀《壹週刊》時很喜歡的專欄作者(另,當時也似懂非懂的,追讀林振強的《一個人在床上》)。他(她?)專寫男女老幼隱疾,兩版紙上有充滿動感、像木刻印刷的插畫,先營造獵奇的氣氛說盡病人苦處怪處,之後又豁然開朗,用醫學知識解釋問題,由講故佬(婆?)變回你的家庭醫生;現在的電視名醫如史泰祖之流不過是後來者,而且沒有筆旻那一份sympathy。

5.18.2009

戒口

中醫的指示是必須戒口,惟有照辦。當然,蝦、蟹、牛肉、菠蘿、芒果從此拜拜,最苦行僧式的,莫過於一位醫師,他要求的不是你「不可吃」甚麼,而是列出「只可吃甚麼」的清單:豬肉、菜、白飯。一切豉油、麵包、薯片、雞、魚、蛋、奶、甜品,也是不可。皮膚確實因為戒甜而好轉了一些。但是,人生至此,卻失去了很多生活樂趣。意料之外,竟練就了媽媽成為烹調豬肉的專家,豬扒、蒸排骨、頭菜蒸豬肉、肉餅等,令我在沉悶的豬肉日子中,找到一絲安慰。

媽媽確實了不起!

不惜一切

濕疹患得狠,令我們願意不惜任何方法終止痕癢的痛苦。這種勇於嘗試出於別無選擇。我們既深明抓癢不是出路,所以不斷四出嘗試不同的方法止癢,當沒有耐性時,抓癢成為自己生自己的氣的一種出路。我們奢望,某天抓脫的死皮之下,是重生了的新皮,之後就可以回復原貌。這種心態是一種自欺、自毀、也是矛盾,外人或許費解,但這行為並非理性可以描述。

寶膚靈

甚麼也試。治療燙傷的國寶級聖藥,也斗膽拿來試試看,從前曾使用,開頭療效不錯,但多用數次則停滯不前。近日西醫告知,原本用開的西藥有可能導致糖尿,只好返回中藥,再用寶膚靈。可能傷口太多,紅腫非常,就像火燒,由於是治燙傷的藥膏,塗上後那種冰涼紓緩療效的確十分不錯,止癢的效果很好,傷口很快癒合,傷口可以由最初的血紅色在一兩天間變成粉紅色,新肉長得快。建議平日不用時可放在雪櫃內,有助進一步紓緩,塗上後為免弄污衣物,也可以覆上紗布(沒有彈性的繃帶)再用醫生膠布貼好。

但若連續使用超過一週,發現粉紅色傷口附近的皮膚變白,可能是樟腦的影響,皮膚好像浸了福爾馬林一樣,樣子恐怖,所以也就暫停使用了。

售價約為$168

杭白菊



杭白菊也是那位熱心朋友介紹的日常飲品,加熱水沖泡,味道清香,看到菊花在杯中,有種美好的感覺,雖似暫未有明顯療效,但作為養生食療也不錯。

藿香正氣水



某天,一位熱心朋友影印了上述的「報告」,向我介紹「藿香正氣水」或許可以幫到我治療濕疹。反正是「死馬當活馬醫」,沒有甚麼不可一試。很癢很癢時,沒有加水稀釋,傷口遇上「正氣水」,很「乸」但卻止癢。正氣水擇發得很快,乾後就像有一層保護膜一樣,止住由傷口流出的水。正氣水的氣味很像「跌打酒」,很刺鼻,很難想像它原本是內服(想來必是很難吃)。其後買了相片中的小瓶加水稀釋,用棉花鋪在傷口上,噴上稀釋後的正氣水,有助紓緩癢的感覺。但日間在公司活動,不便使用棉花加正氣水處理,只能在晚上使用。

4.29.2009

漂白水洗澡減濕疹

蘋果日報 A10 健康與醫療 2009-04-28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洗澡時加入少量有殺菌功效的稀釋漂白水,有助減輕嚴重濕疹。
研究有31名兒童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六個月大至十七歲,病情中度至嚴重,出現葡萄球菌感染十四天,正服用口服抗生素)參加,一組患者的家長按指示,每周兩次在洗澡水加入少量漂白水(一浴缸加半杯),患者浸洗5至10分鐘(為期三個月),另一組則照常洗澡(在水中加入類似漂白水的安慰劑)。(此外,第一組患者在實驗期間,每個月連續五天塗抗生素藥膏,對照組則塗安慰劑)。結果顯示,使用漂白水的兒童濕疹有明顯改善(「病情減輕程度為對照組五倍」--未知如何計算……),帶有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比率也大減九成(且沒有復發)。專家指不當使用稀釋漂白水洗澡會傷害皮膚,應先諮詢醫生。

括號內容為筆者補充

延伸閱讀:
BBC: “Bleach bath' benefit for eczema”
.負責研究的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新聞稿(這應是美國的研究,還是《蘋果》說的是另一個……?)
.西北大學最近開設了一個濕疹關注與教育中心,又話香港有達兩成八人有濕疹,幾時會有類似的機構?

再讀到多些關於針叩治療

星島日報 E08 健康港
2009-04-20 文:Chris

(入題段落節略)有中醫師研究外用新療程,紓緩濕疹引致的紅斑和痕癢,減輕皮肉之苦。(……)
註冊中醫師譚莉英指,濕疹是常見的炎症性皮膚病(……)如波及關節可增加其變形及退化危機。
敷治過程
1. 先將患處洗淨清除塵垢,後用七星針輕叩刺皮疹部位,待藥粉滲入真皮與表皮間,但不會造成流血和疼痛。
2. 叩刺後於患處塗上配製的中藥液,再外敷珍珠白芷末,可收乾濕疹和消炎止癢,有助紓緩濕疹所致的紅疹。
3. 事後讓藥粉敷着最少兩小時才洗澡或濕水。如多敷數小時效果更佳。

治療原理
受到七星針的叩刺所刺激,身體會釋出消炎物質,增加皮膚抗炎消疹能力。同時可減輕皮膚過敏,達到局部刺激循環效果。
特別配製的中藥液,具消炎、殺菌和鎮痛功效,並促進經絡血氣運行,但配方及分量要依個人體質而定。
珍珠末有促進皮膚再生的功效,滲透入皮膚更有助保持肌膚水分及彈性,另外亦具清熱解毒、幫助排走體內毒素之效。
白芷除可抗菌、消炎、解熱鎮痛外,更有助消除在皮膚內沉澱的色素。

應用要點
1. 幼童、長者、糖尿病患者皆須慎用,孕婦更非所有部位可用,應避開可動胎氣的穴位。
2. 使用七星針叩刺時,要精細掌握力度和技巧,力度過大會傷及真皮,造成傷口、疤痕,甚至發炎。
3. 各人體質不同,珍珠和白芷末配伍更應按病情調配,才可達理想效果。
4.如屬久積舊患,治療難度會稍增,要增加治療次數和時間方可見效。

(……)

譚醫師自行研製的「珍珠白芷外敷療法」,據悉有助紓緩濕疹症狀,其特點為普遍敷一、兩次已見效,同時毋須服藥、純只以外敷,即可見效,適合怕飲中藥或本身脾胃消化系統欠佳人士。濕疹可分急性或慢性兩種,急性濕疹為突發紅疹和痕癢,如反覆發作會導致結痂、留下疤痕,以及變成慢性濕疹,治療難度亦相應增加。


還是這句,有人再知道多一點嗎?

我們的患病生涯,可以用二十個字結束?

治濕疹「簡而清」
Recruit  2009-03-31 中醫美容 譚莉英

(入題段落節略)友人說早幾天發現雙顴微微紅腫,然後出現些小水泡,有灼熱和痕癢感覺,晚上尤其嚴重,睡寢不寧……我仔細觀察,見她面部有皮損、乾燥、結痂、皮脫如鱗屑等情況,即知她患的不是甚麼不治之症(不是不治之症嗎?),而是近年煩擾不少港人的「濕疹」。

生活習慣有關
濕疹主要誘因為風、濕、熱所致(……)主要與現代都市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同時濕疹與免疫系統(IV)型變態反應有關,若使用血清疫球蛋白檢查,可發現IgE增高。

高復發皮膚病
濕疹是高復發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若不及時根治,病情可拖延數十年。濕疹除令患者瘙癢難當、影響睡眠和外觀儀容外,還會繼發皮膚皸裂,引起疼痛。就如友人發病於面部和耳部,面部皮膚會滲出流滋,呈肥厚,色素沉著,同時中心部分色素減退,繼而形成白癜風(即白蝕);而耳部濕疹會導致耳後裂開(……)當身體長期被濕疹侵害,會導致氣血虛弱,頭昏乏力,長期睡眠欠佳,情緒不穩。

療法簡單
友人聞後變色,我即安撫她別擔心,要根治濕疹,方法很簡單!在患部用七星針微叩後,外敷上珍珠白芷粉便可,濕疹痊癒後,皮膚亦回復光潔嫩滑。



我聞後也變色啊!
有誰試過/了解箇中原理,請分享一下!她在輕描淡寫的說根治啊~不是說笑的

新奇「皮炎」

大公報 C09 思健 醫學與養生
2009-04-01

春天是各類皮炎多發的季節。我們常聽說過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但現在有一些新奇的皮炎,過去聞所未聞,特介紹如下:

電腦性皮炎:開始發現時,見有學生在春暖時,四肢出現濕疹樣皮炎,尤其是有學生一邊打機,一邊使勁搔癢,有專家就懷疑可能是電腦引起了過敏。
經研究發現,電腦開機發熱後能釋放一種三基磷酸鹽氣體,電腦越新,這種氣體釋放得越多,越易引起皮膚出疹、發癢、鼻塞、頭昏頭痛等症狀,年幼小童尤為敏感。停機數日及用抗過敏中西藥外塗內服好轉。

沙土皮炎:春季家長帶領孩子去海灘,孩子都喜歡玩堆沙遊戲,玩過之後又受海水和肥皂水的刺激,不少孩子的手背、手腕處出現許多密集的如針尖或粟粒大小的丘疹、小水皰,局部灼熱、刺癢,現稱沙土皮炎,醫學上稱為幼兒丘疹性皮炎或磨擦性苔蘚樣疹。
由於兒童皮膚嬌嫩,皮膚受到水、沙土、肥皂的刺激磨擦後,防禦機能降低,加上強烈的陽光照曬以及汗液浸漬,從而導致皮膚發炎,嚴重者不僅手背、手腕部位,而且可能會在前臂,甚至大腿和臀部都出現腫脹、糜爛、出水等。

光感皮炎:春季紫外線含量驟然升高,有些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兒童難以適應室外強紫外線照射,對陽光中的紫外線產生光感過敏而致皮膚損傷。



是四月一日刊出的呢……

4.28.2009

Aquabalm冰島深海魚酵素噴霧液


(商標Q字那魚,像小時吃的魚仔餅,加上綠色調包裝,多討好。)

上網時看到「AQUABALM 冰島深海魚酵素」,在零八年年底引入香港。

性質:
非藥性、不含類固醇
透明、無味、lup lup地
推勻後也很快乾,附在皮膚上
我用的患處無傷口,不知會否刺激

原理:
以活性成份冰島鱈魚酵素之一Penzyme,有助降解多種與導致發炎有關的蛋白質。
Penzyme可從植物,深海魚或動物身上提煉;冰島鱈魚住的海洋少污染,而且在冰冷海水下活躍的酵素,在室溫,作用更為活躍,或使用少量就可達同樣作用。

邊個話:
Jón Bragi Bjarnason:
研究酵素逾35年(唔悶?)冰島大學生化系教授、創辦擁有Penzyme全球專利的Zymetech Ltd.
按此看他sell嘢(第13頁關於皮膚)

效用:
舒緩濕疹、皮膚乾燥痕癢、傷口
滋潤皮膚,減少皮膚因乾燥而龜裂
產品指亦適用於牛皮癬,銀屑病--「癬」不是正確的名稱,因銀屑病也是免疫系統異常帶引起的,是不會傳染的!香港腳那一類真菌感染,那些才是「癬」。

左手手背的濕疹,在二月中開始看中醫食中藥時才開始有。
為保護身上為數不多的淨土,決定先在新鮮的患處試用。以下是按產品說明,持續一星期使用的效果:

21/4:早上噴了兩下,這個範圍而言太多;午、晚各一下,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日內不退的紅腫、硬突的粒粒(無水);痕到抓了四次
當天生活:服中藥、戒口、其他患處紅、痕、脫皮


22/4:早、午、晚各一下,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不退的紅、沒有昨天的腫、硬粒粒仍有;痕少了
當天生活:無服中藥(回龍)、戒口、其他患處仍紅、痕、硬

23/4:早、晚各一下,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紅稍減、重見手背紋、硬突的粒粒變小;痕的程度與22/4相若
當天生活:中醫覆診,被指脾臟復元太慢(換藥方)、戒口、其他患處仍紅、痕、硬

24/4:早、午、晚各一下,噴完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紅稍減、平坦了一點、硬突粒粒一樣;不太痕
當天生活:開始新藥方,戒口、其他患處紅痕硬、有部位裂開滲水

25/4:早、晚各一下,噴完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紅再淡一點點、平坦程度與24/4相若,啞色,硬突粒粒再小一點,不太痕
當天生活:新中藥方第二天,戒口、其他患處仍紅痕硬、裂痕開始埋口、滲水繼續

26/4:早、午、晚各一下,噴完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紅淡了,變成啡黃、平坦但繃緊,皮膚拉行了、硬突粒粒看上去沒有了;沒有要抓的感覺
當天生活:新中藥方第三天,戒口、其他患處仍紅痕硬、出水量增
27/4:早、午、晚各一下,噴完打圈按摩
患處狀況:紅淡了,啡黃淺了但暗啞,沒有硬突粒粒,不繃緊,不痕
當天生活:因病情再次惡化而不再服中藥,繼續戒口、其他患處仍紅痕、脫白色乾屑、出水量再增多


事後檢討:
因為沒有如說明般,每天噴最多五次,也許不是最好效果。
會繼續用,看看手背濕疹甚麼時候會消退,每天噴三至五下,六十毫升賣HKD $238.00,可說經用。如效果理想,再在其他表徵不同/範圍較大/較舊/較紅的患處試。是喜是憂,到時到候也會上報的。希望北大西洋的鱈魚們不會枉犧牲……現在再看,Q字那一捺,像是劏魚的一刀。

4.27.2009

選擇


有人說過,每有「選擇」總是痛苦。「癢」看似是可以由我們「選擇」用「抓」來暫時「緩和」的問題,而「痛」卻不能。這個「選擇」,卻讓我們自己經常處於一種感受上知悉,但理性上壓抑、控制自己「不可抓」的狀態。這種「抓與不抓」的「選擇」,彷似使我感到,濕疹都是由我自己一手促成,究其原因,只是我「選擇」去抓它而已。

我抓,所以皮破,濕疹再在這裏出現,新肉未長,癢又出現,再抓、再破,周而復始,都是自己惹的禍?

壞情緒


顯然,金庸都十分明白癢的痛苦。《天龍八部》阿紫對待康敏的手段,就是模擬濕疹的狀態:她先挑斷康敏手足筋脈,並以蜜糖水澆其傷口,讓之飽受群蟻囓體之苦。還記得,康敏當時是想自殺的。或許,濕疹長得久了,也影響了個人的情緒。

癢與痛的邊緣


事實上,「癢」比「痛」痛苦。因為你會知道,「痛」只可以「忍」,除服藥外,沒有太多方法阻止它出現,「癢」卻可以透過抓而(惡性地)紓緩,結果,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理性上知道不應搔癢,但你感覺到癢,又很難驅使自己下意識不抓。所以,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停止抓養是理性與感受的鬥爭。鬥爭失敗的結果是,水血交融,衣衫盡毀。一刻痛快,卻換來更長久的痛苦(怎麼好像在說其他事?haha...)。既知道抓破皮膚之後,後果堪虞;曾嘗試忍耐,卻沒想到,原來是會真的「癢到震」及「癢到痺」。沒有經歷過,自己也不知道原來「癢」的感覺是可以這樣,連自己也覺大開眼界。P.S. 最近自己細看,才發覺,原來自己可以在手上製造立體地圖,有高山(結痂)、有噴泉(出水),也有幽谷(小孔)。

名稱不夠響

朋友說:「沒有認識你之前,不知道原來濕疹是這樣嚴重。」(其實我的濕疹也並不是最嚴重)她續道:「因為一直聽『濕疹』的名字,總覺得好像不是這麼嚴重的病。」

對!「濕疹」這名詞,沒有那些複雜費解的醫學名詞「陪襯」,例如,星爺的「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全身機能失調症」之類,「濕疹」兩個字,確實好像沒甚麼的蚊叮一樣。

最近有不止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在這個春天都患上了濕疹。結論都是:濕疹原來是這麼癢。但我們的字庫裏,彷彿都沒有很多字詞來形容「癢」這個感覺,在我們的文化裏,是否對這個情況不太重視?

有多癢?

很難描述最「癢」的「癢」可以去到甚麼程度。沒有患過濕疹的人,或許很難理解。

數學題解答法:
如果,一粒普通蚊叮("laan")是一個單位的癢。
 1粒毒蚊叮=3粒普通蚊叮
 1塊風"laan"=3粒毒蚊叮
 1片在手肘出現的濕疹(約為食指與姆指圈起的大小)等如長期有3塊風"laan"的癢持續(不晝夜)出現在同一區域。那麼,1片手肘出現的濕疹即是等如多少單位的癢呢?

從一而終

每一次治療,都懷著矛盾的心情。首先,你是否相信這個病能夠「斷尾」。看中醫,路漫漫,是最挑戰人的耐性與財富的活動。你不知道這個中醫與你是否「夾」,服藥後的情況可能好一點,但又極可能急轉直下,同一中醫的治療,可以以月計,即是每天連續不斷地煎藥(苦了媽媽)、服藥,但情況是否變好則反覆不定。這種治療,去到某階段,你會開始質疑,這種日子要待多久?什麼時候可以結束?事實上,誰人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直至某天,當你耐性瀕臨極限,多次往來醫館也未見起色,即使病未「斷尾」,也會暫停服藥。每遇到一個新的醫生/師,這種矛盾也會出現。病了多年仍未見好,或許應歸咎於自己「缺乏耐性」,不能「從一」,因此,病就沒有「終」。

到底,應在何時終止看醫生/師?若見到病情持續未見起色,我們應該怎麼辦?

4.23.2009

禍不單行紅腫痕


















濕疹,為甚麼會紅、腫、痕?

免疫學指,人的免疫反應有兩類:
第一型免疫反應,是淋巴細胞與「敵人」有直接接觸,如殺菌等--功成身退,好地地
引起濕疹的,是第二型免疫反應,當中淋巴細胞放暗器,造出抗體攻敵:
(以食物敏感反應為例)
食物的化學物滲透進口邊皮膚->
刺激皮膚內的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分泌抗體->
抗體附上皮膚內的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分泌一種結構簡單的化學物「組織胺

原來……

組織胺令皮膚內的微絲血管舒張,讓體積大些的淋巴細胞可以捐出來「迎敵」
與此同時血液內體積較細的水和紅血球,也因為血管舒張和滲透作用,流出只是單層細胞的血管外,去到皮膚組織,分別造成(水)和(紅血球);至於,則是因為滲出的水壓住皮膚「觸角神經」末梢所產生感覺。

了解之後,真的嗤一聲笑出來(人也接着癡了)。如此一來,紅、腫、痕皆與免疫反應和淋巴處理敵人本身無關,好像只是《老夫子》一眾無妄之災、飛來橫禍…… 可是偏偏就這些徵狀最擾人,而為甚麼物理、生物和化學同一時間合作,給我這些禍不單行紅+腫+痕,也真的「耐人尋味」啊。